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的研究已经很透、很深入了,这里我们结合其研究史上的两种理路,主要取“微观”视角,重视文献的整理和材料的归纳,讲求“还原”和“科学”,运用实证方法和“对话”理论,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元典为基础,着眼于解决其中存在的“小”问题,少作主观演绎和感悟式的理论阐述,不去触碰诸如《文心雕龙》的主要思想、结构、“道”的内涵等大问题,因为给出再多的一家之言只会使异见迭起层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文心雕龙·原道》开篇讲“文之为德也,大矣”,句中“德”字,前人理解不一,本文通过让各种见解的文献证据展开“对话”,对先秦直至两汉典籍中的“德”字用例、义类及其相互关系作全面检索、对比来探询“德”的含义。 《文心雕龙》中的哲学、书、画、诗、文理论极为繁富,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虽不失为古今治学之一通衢,然或易陷于单纯的主观感悟,或使历史文献成为一己之见的附庸。视材料、文献、文本为奴婢,有违实学之要旨,今取微观视角,单拈一“气”字,以归纳之法,从“气”字78例用义中总理《文心雕龙》的气论思想,并藉此管窥《文心雕龙》之一隅。 《文心雕龙·物色》篇“形似”一词,今人或限于篇幅,或不愿做深入开掘,故多“简单”视之,不知六朝至今,“形似”字词未变,而内涵已屡经变迁。探寻形似本义,尤需还原意识和历史意识。《物色》篇“形似”,其实只是对“写物”的一个客观化指称,彦和本无贬斥之意,形似化写作,也不必然毫无“神”、“气”,和后人所讲“神似”了不相涉,也不必然对立。 弹文等文章体式,今多目之为应用文,语气中颇含轻视之意。无奈东汉至六朝,文章体式蔚为壮观,如不能明晓各体历史沿革、章法格式,则文章之学,文学之内部研究,殊多缺憾。此以偌大功夫,从各种史书、类书搜罗扒剔,终以小小篇什,考求弹文格式及其历史流变,简略中亦不失为《文心雕龙》“文体”研究之一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