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管径管式换热器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pi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热器设备在诸多能源领域中广泛应用,其工作性能和成本在换热器设计种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换热器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开发紧凑高效的换热器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4mm小管径管式换热器,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该换热器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建立这种逆流管式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分别采用标准k-ε模型、RNGk-ε模型、可实现的k-ε模型以及k-w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以上四种计算模型,换热量和实验测得换热量分别相差27.34%、34.15%、36.69%、5.66%;压降和实验测得压降值分别相差16.67%、16.3%、9.27%、5.83%,从模拟准确性分析,确定k-w湍流模型作为本文计算模型。  (2)以大管径7mm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指标,分别对7mm和4mm两种管径的单根换热管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换热器管径由7mm减小到4mm后,单根换热管可节省铜材46.15%,换热管内换热系数增大,换热器换热性能提高,但是总体换热量减少,管内沿程阻力损失增大。  (3)为保证4mm小管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达到或接近7mm大管径换热器的性能,同时兼顾其节材量,提出小管径换热器换热管新型布置方式,对小管径换热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增加并行换热支管数目,适当减小换热支管管长的方法,对抑制管侧阻力损失增大有明显效果。采用两根适当缩短的小管径替代原有大管径换热管,可实现管内阻力损失适当增加的同时,换热量不会减小,同时节省铜材约30%。  (4)设计搭建了4mm小管径换热器性能测试平台,以水为工质,对换热器内流动及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换热器的换热量和管内阻力损失。同时,将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分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翘曲理论以三条新的假定和新建立的弯矩矢量和转角向径两大力学工具为基础,提出了绕定轴转动的分析方法,使薄壁构件的空间变形平面化、一维化。此理论把构件绕两轴的弯曲平动和
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多建在高山峡谷中,具有水头高、流量大,泄洪功率巨大等显著特点。泄洪洞下泄流量大、洞内流速高,能否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土石坝的安全,也是整个水利枢纽能否正常
普萘洛尔被大量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近些年在各种环境介质如:土壤、地表水、河水底泥中均频繁检测出普萘洛尔的存在,它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水产食品的安全,进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型式——“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该结构是异形柱框轻结构体系的重要发展。当建造底部带商住宅时,采用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可使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总体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型及水质型缺水严重,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是我国水资源面临的现状。随着工业
该文对饱和软粘土中打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过程的预测计算、桩极限承载力随时间发展的计算、群桩施工的优化等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首先,对单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分析计算了超高层筒中筒结构桩土的共同工作。地基土采用分层地基模型,桩土界面采用接触单元处理,上部结构采用子结构法处理。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空间筒中筒结
装配式框架结构不仅具有装配式结构构件的可以通过提前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的特点,而且综合了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的优势。为提高采用这种结
该文首先根据土的有效应力理论,提出了考虑地下水渗流与土、支护结构变形耦合的深基坑支护开挖过程确定有限元计算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该模型将内支撑通过刚度凝聚处理为超级
微型桩作为一种新兴的边坡支护结构,具有施工灵活方便、对地形限定条件要求低、能够承受较大的轴向载荷和适度的横向载荷、对周围土壤和环境扰动小、经济效应好等特点。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