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充当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的性质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库定量分析性质形容词以光杆形式、“一种+性质形容词”、“介词+性质形容词”和“定语+的+性质形容词”等四种结构形式在句子中实现语义指称功能的方式和效果。谓词充当主语和宾语的现象一直是前辈时贤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多从词类的词性变化、指称的类型差别、谓语的语义类型等视角,以及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和隐喻学等前沿理论重点探讨动词作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即动词指称化。然而,形容词指称化现象远比动词的更为复杂。本文拟以语义学为视角,分析句子中非名词兼类的性质形容词和以性质形容词为中心语的结构的语义指称功能,如“炎垫吞饮了一半大海”、“就连回忆都沾满疲惫”、“对你的信任是一种傻”、“他认识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老百姓用平凡托起伟大”等。通过对性质形容词概念语义关系与句法语义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性质形容词指称化处于形容词概念语义框架和句法语义框架构成的语义关系体系中。在语句中,性质形容词是否具有语义指称功能,不仅受制于形容词概念语义与表征对象的指称语义关系,同时也受制于形容词与句子成分的句法语义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首先,对性质形容词指称化语义条件描写。性质形容词指称化是认知主体以形容词概念意义为基础形成认知印象,借印象用于表征事物、事件和人的过程。在语义框架视域下,描述了性质形容词语义范畴的类型,即性质形容词指称化具有语义层级性,依据概念意义与认知方式将其划分为饰物、饰事与饰人三大语义范畴;分析了性质形容词指称化语义类型的分布、指称语义关系和语义格式的表现形式。基于语料库统计,本文发现性质形容词指称化对语义格式的选择因受句法位置与自身概念意义类型等因素的限制,而表现出选择的倾向性。饰物语义范畴的性质形容词以光杆形式作宾语比例最高,如“忍受冷清”、“布满崎岖”、“谱写壮丽”等;饰事语义范畴的性质形容词指称化以形容境况/事态概念意义的形容词最多,其他语义类型则多与判定义动词搭配,如“赫顿的报告欠公正”、“杰出源于热爱”等:饰人语义范畴的性质形容词指称化所占比例最高,如“残忍成了一种广泛传染的历史病菌”、“骨子里透出一种高傲”等。其次,对性质形容词指称化语义关系分析。在语义关系框架下,性质形容词指称化能否实现,并非由谓语动词的语义类型和动宾语义关系决定,而是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性质形容词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印象与表征对象之间、性质形容词与其他句法成分之间,是否存在着类属、领属和源流语义关系,如“追求逼真”、“陷于远重”、“表示凌乱”等。本文通过认知域中语义关系的网络分析,清晰地梳理了性质形容词指称化置于[认知]和[感知]两类句法语义格式的状况。以性质形容词句法语义关系和谓语动词语义特征为依据,(1)将性质形容词主语语义格式分为[认知对象]、[自主感知对象]、[非自主感知对象]与[非自主感知内容]四类;(2)性质形容词宾语语义格式主要有[认知内容]、[自主感知对象]、[非自主感知内容]三类;(3)性质形容词介词宾语处于[核心语义元素]和[非核心语义元素]两种语义格式中。在主语位置时,性质形容词指称化与谓语动词之间,具有施事、受事、断事和描事等句法语义关系;充当宾语时,主要为断事宾语、目标宾语和描事宾语。从功能的角度,本文探寻了性质形容词指称化语用动机和修辞功能,性质形容词指称化的运用体现了说话者的主观性认知。最后,对性质形容词指称化语体表现察验。本文着重分析了以“是”、“有”、“以”为标记的形容词指称化的表达格式,如“A是A”、“A有A的X”、“以A为N”等;并考察在不同语体中性质形容词指称化的表现情况,主要选取了由新闻、政论、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构成的书面语语体和以对话、访谈构成的口语语体。从共时层面看,性质形容词指称化主要用于以描写、抒情为表述方式的语境中,因而在文艺性语体、广告语体中表现突出。总之,性质形容词指称化是对汉语历时发展演变的承续,反映了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特点。性质形容词指称化的实现与语义、语法、语用、认知等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对性质形容词指称化的研究,将有利于语言研究的深入,为语言教学与语言翻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