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验证胃癌患者及胃良性病变患者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特征的差异,以期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胃癌筛查及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致2013年1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及辽宁省肿瘤医院的12例胃癌患者及8例胃良性病变的患者,通过胃镜下吸取及胃癌患者术前胃肠减压管引流的方法收集胃液,分别编号标注并置于-18℃冰箱内保存,在室温下解冻后,于离心机上以3000r/min离心20分钟,将上清液用去离子水稀释20倍后取适量放于分光光度仪中进行检测,检测激发光为288nm,发射光波长范围为600~750nm,然后对两组病变胃液固有荧光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实验条件下胃癌与胃良性病变患者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有3个发射峰,第一个峰(H1)基底宽,峰很高,位于300nm~450nm之间;第二个峰(H2)基底窄,峰高相较于其他两个峰居中,位于550~600nm之间;第三个峰(H3)基底很宽,峰低平,位于600~750nm之间,两组患者胃液发射光谱的峰位和峰数基本相同。通过观察光谱特征,发现两组患者三个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均有显著差异,所以本研究对三个峰均进行了t检验,取95%的可信区间,结果显示胃癌组的H1峰的荧光强度(2107.717±1055.977)显著高于胃良性病变组(289.112±301.567),P﹤0.05;H2峰的荧光强度(608.150±364.656)显著高于胃良性病变组(19.6±24.252),P﹤0.05;H3峰的荧光强度(54.475±29.034),也高于胃良性病变组(11.2±7.508),P﹤0.05。由于样本量较小,未对不同胃癌之间三个发射峰的荧光强度进行统计学检验,仅对非萎缩性胃炎及胃多发息肉患者胃液固有荧光的三个发射峰强度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胃息肉患者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H1峰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58.17±172.39)及(305.66±373.17),P>0.05;H2峰的荧光强度分别为(9.23±11.49)及(25.65±33.35),P>0.05;H3峰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1.033±6.15)及(10.425±10.05),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另外有2例早期胃癌,其三个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404、57.8、45.3及1316、75.3、23.1,均较胃良性病变者显著增高。结论:①胃癌与胃良性病变患者胃液固有荧光光谱三个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胃良性病变患者之间胃液固有荧光光谱三个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小,抽样缺乏随机性有关。③在胃癌早期,其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就有显著变化,并可以被检测出。④胃液固有荧光光谱分析法简便易行,受检查医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对检测设备要求也不高、痛苦小患者容易耐受、并且有较高的可重复性,有望成为一种令人满意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并能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