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谁:中国青年报纸的历史、现状和困境——以上海《青年报》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k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各级共青团组织机关报的“青年报”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历史。但是,如今却有不少青年报定位不清,发行量、广告份额和影响力持续下降,正在陷入发展的困境。  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本文以上海《青年报》为例,从报纸定位的角度来分析青年报纸目前发展窘境的根源所在。  文章通过文献整理、文本分析和相关人士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中国的“青年”群体由政治维度向非政治维度演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青年报刊内部所形成的自相矛盾的“青年观”。  本文认为,互相矛盾的“青年观”是造成目前青年报纸困境的根源之一。对青年报纸而言,重新定位“青年”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全球化日益走向纵深,媒介-文化产品的跨国传播也愈演愈烈。在文化产品跨国贸易最为活跃的影视领域,展现了亚洲、非洲以及南美等地域、民族风情的电影,开始在国际影视市场上大放
据雷晓静《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统计,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报刊的总数为133种,这些刊物主要出现在民国时期。回族的办报热潮体现了回族以报刊形式与社会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有了极大进步,媒体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新闻在传播方式等方面有所改变,新闻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新闻价值要素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新闻价值更重
摘要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遭遇了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影像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样式到观念的一次空前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革命。DV作为这次影像技术革命的产儿,其
期刊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类媒体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专门类媒体。在各种老年类媒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界,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偶像崇拜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崇拜主体、偶像本身、崇拜内容、偶像产生的媒介渠道等四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崇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