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与拓展空间。80年代的中国正当改革开放初期,在大量引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西方的现代思潮也涌进国内。这对于一个由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上千年的国度和刚刚遭遇“文革”重创的社会来说,去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了那个时代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于是,传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开始一步步面临着被颠覆的境况。在文艺方面,“85新潮”开始了,文学、电影、美术、音乐等创作的理念,因为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西方当代艺术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引导下,带着好奇与疑问,中国的艺术家们都在探索着新的艺术语言,并希望能给那个时代化解“病痛”。然而,过度的理想主义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运动昙花一现,他们的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仅仅只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模仿和移植,而隐晦的艺术主题更是无法带给那个时代任何“良药”。进入90年代,西方展览体系渗透中国当代艺术,以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为标志,从此以后,中国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形成了欧洲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波热潮。而首先在国际上走红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带有明显“中国形象”的“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从那时起,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力开始扩散到国际,而国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作用力则是催生了“中国形象”的定格。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选择与判断上,西方及国际策展人清晰地表达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即他们的后殖民主义价值观,并用他们的审美取向来解读与推进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迅猛发展与影响力。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繁荣起来,在国外基金会的收藏和操作下,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更是天价做局,而在天价的背后则是一个由策展人、基金会、展览体制,包括藏家在内的操作团队形成了,在成功地把“后89”等一批作品推出来之后,又通过数年的努力将其推向国际艺术市场,由此打造出一个个市场神话。这样的繁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是根本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性质,使其从前卫状态无可挽回地滑向媚俗的时尚,而借用西方现当代艺术语言来塑造“中国形象”的路子,则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