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要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前提,更要以培育全社会法治精神、增强法制传播效果为重点工作。历时三十余年的普法运动,我国初步实现了“人人知有法”的社会意识,但“人人懂法”“人人用法”的社会法治氛围尚未形成。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从主体、受众和路径三方面界定了法律传播的内涵,并通过问卷调查,从知晓度、卷入度、认可度、行动力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法律传播的现状;二是从五大方面总结了影响法律传播效果的因素。第一,民众意识及需求是影响法律传播的基本因素。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和意识的双重作用。社会文化是法律诞生的思想土壤,民众意识则决定了法律的发展方向,二者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人民的法律需求与兴趣。第二,法律关系主体职责和传播意识制约法律传播。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传播活动中充当着传播者和把关人的角色,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民都是其中的一员,担当着不同的传播职责。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法律传播意识是影响法律传播行为的重要因素,传播者必须正视法律的传播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传播策略。第三,法律信息特征影响认知与接收。法律本质上是一种有传播需求的信息,法律文本是受众日常接触最多的法律信息。可读性是指文章的易读性和易理解程度,本章以三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文本信息为对象,从字、词、句等方面研究其可读性,认为专业术语、句长与虚词、人情味是影响受众理解法律信息的三大因素。第四,传播环境形式影响法律传播效果。自媒体构建了一个多维、圈层、立体的传播环境,既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使其更容易被噪音污染。本章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了法律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中的传播特点。第五,教育传播的缺陷影响法律传播效果。高校法律教育传播因课程枯燥、知识面狭窄、内容单一等缺陷,无法达到预期传播效果;我国普法运动也存在三大问题:重普法、轻释法,重干部、轻群众,重形式、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