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论新世纪“非虚构”写作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虚构”写作是中国新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非虚构”作家同时不满于纯文学和报告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无力把握,而致力于重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如乔叶的《拆楼记》、梁鸿的《梁庄》系列、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阿来的《瞻对》等“非虚构”作品,或是揭露现实乡土中国的生存实景,或是还原历史空间的真实场景,它们无不包含着作家强烈的现实诉求。在现实乡土“非虚构”那里,乡土中国呈现为一种“异托邦”的存在;在打工“非虚构”那里,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漂泊者的心灵关怀;在历史回溯“非虚构”那里,“旧事重提”指认了作家们对抗遮蔽与遗忘的决心。  为了通过“非虚构”写作来重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诸多作家采取了叙述视角上的第一人称与隐合作者的消匿、叙述声音上人物意识的复调呈现、叙述路径上公共经验的微观表达等一系列文学创作上的策略。通过上述策略,“非虚构”作家提供了许多我们无法从以往文学文本中听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常常被压抑和遮蔽。在一定程度上,陌生声音的发现确认了“非虚构”作家亲身行动和体验的有效性。并且也向我们展示了当下现实的一些真相。  当然,“非虚构”写作至今仍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作品的动人之处往往表现为题材、事件的新闻价值,作家往往忽视了对文体的建设;作家对主体性的控制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对书写对象造成了新的压抑和遮蔽;单向度的信息摄入方式使得作家书写的人物形象缺乏内心的丰富性。这为今后的“非虚构”写作留下了进步的空间。
其他文献
中美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技术让水稻及其他作物产生大量PYL9蛋白,可显著提高它们的抗旱性能,从而帮助提高粮食安全。  这项成果当天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由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与美国珀杜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  论文第一作者、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赵杨介绍,这些转基因作物的抗旱策略是让老叶加速衰老,而把养分留给幼叶和芽来提高存活率,与壁虎断尾求生类似。  赵杨同时也在珀杜大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的统一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读者很多,声誉很高,影响很大。它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
对于文学意义的阐释与理解,从来都是争执不休的,结构主义者宣称意义来源于深藏于文本其中的结构因素,而接受美学的代表则提高了读者在阅读时对文学意义产生的重要作用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