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灭菌土为生长基质,采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种AM真菌对刺槐生长指标和营养代谢的影响;并利用15N标记法研究了施氮和接种AM真菌后不同时期刺槐氮素Ndff %和分配率以及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平衡;对不同生长时间(50d和100d)的刺槐苗追入氮肥后的各处理在不同时期(15d、30d和45d)的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施氮和接种AM真菌对刺槐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接种AM真菌后刺槐根系菌根侵染率、根系活力和植株的生物量以及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土壤中0.0 g/kg~0.8 g/kg的不同浓度施氮量中,以0.4 g/kg水平时最好;相反,刺槐叶片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施氮量为0.4 g/kg水平时最小。AM真菌的菌根效应也因菌种不同而异,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缩球囊霉(G.constrictum)相比,接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菌根侵染率与各指标的相关性显著,更能促进刺槐的生长和营养代谢。2.施氮肥时间对接种AM真菌的刺槐苗生长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接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100 d和50 d的刺槐实生苗追施氮肥0.4 g/kg,并在施肥后的15、30和45 d测定两个时期刺槐苗的生长指标和各类酶活性。结果表明:施肥后显著提高了刺槐苗根系菌根的侵染率,且侵染率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接种AM真菌100 d和50 d的刺槐苗在施氮肥后,碳氮代谢关键酶(包括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和根际土壤酶(脲酶、转化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且不同的酶活性随着施入氮肥时间的延长,呈现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各时期以既接种AM真菌又施氮肥处理酶活性最高,不接种不施肥处理酶活性最低;接种100 d的苗木AM真菌的影响作用较强,而接种50 d的苗木,氮肥影响作用较大。3.施氮和接种AM真菌对刺槐氮素吸收和利用率的影响采用最佳AM真菌摩西球囊霉(G.mosseae)接种刺槐实生苗,培养100 d形成菌根后,追入15N-尿素0.4 g/kg,继续培养。施氮15、30和45 d时分别测定氮素吸收和分配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刺槐根、茎、叶各器官肥料15N的Ndff %和分配率都随着树体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在施肥15 d时Ndff %和分配率均为茎>叶>根,30 d和45 d均为叶>茎>根;接种AM真菌后显著提高了刺槐的氮素利用率,降低了土壤残留率,而且在不同时期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在氮含量恒定、没有外源补充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施入时间的延长,接种处理氮素利用率、土壤残留率和氮肥回收率逐渐下降,氮肥总损失率相应上升。未接种处理氮素利用率逐渐增加,其余与接种处理的变化规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