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通气障碍小鼠动物的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刚出生的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小鼠出生后立即在显微镜下用9-0线缝合左侧前鼻孔,造成左侧前鼻孔闭锁。术后第2周、4周、6周、8周时处理小鼠。嗅黏膜HE染色后,观察小鼠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并且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小鼠嗅上皮中成熟的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ORNs)及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刚出生的小鼠(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两侧鼻腔嗅上皮厚度、成熟的嗅感觉神经元数量大致相同。缝合小鼠左侧前鼻孔术后第2周时,与对照组同侧相比,实验组嗅上皮略薄、OMP阳性细胞数略少。第4周时,嗅上皮较明显变薄、OMP阳性细胞数较明显变少。第6周时,嗅上皮显著变薄、OMP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且降至最低水平,说明此时缝合小鼠左侧前鼻孔造成的影响已经达到最大程度。第8周时,嗅上皮略薄、OMP阳性细胞数略少且基本恢复至2周时水平。结论每个时间点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左侧鼻腔嗅黏膜的组织学情况都有差异,两组间嗅上皮OMP阳性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缝合小鼠左侧前鼻孔可导致同侧鼻腔嗅上皮厚度变薄、成熟的嗅感觉神经元数量减少。第6周时,实验组左侧鼻腔嗅上皮厚度、OMP阳性细胞数均降至最低水平,说明此时,缝合小鼠前鼻孔对嗅黏膜及成熟嗅感觉神经元造成的影响已经达到最大程度。第8周时,嗅上皮厚度和OMP阳性细胞数基本恢复至2周时水平,可能提示:在本实验方法下,小鼠嗅感觉神经元的再生周期约为6周。本实验显微镜下缝合小鼠前鼻孔,它可以作为构建通气障碍小鼠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