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严密、对宋代之后的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影响的佛经。《楞严经》于唐代中叶由唐代沙门般剌蜜帝在广州制旨寺(今光孝寺)译成汉语,随后流传到了日本、韩国。后由唐代着名佛经目録学家智昇将其列入《开元释教録》中。从唐代到近代,《楞严经》注疏之作可谓硕果累累。 本文通过对现已公布的所有敦煌文献的普查,共发现《楞严经》写本197件,其中残片较少。论文对所有写卷作了叙録;纠正了两件写卷的定名错误;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残片缀合,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其拼合还原;此外还纠正了《国图》叙録中的一条缀合。同时利用异体字数据库系统软件对敦煌本《楞严经》的异体字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调查、采集和整理后,一是从中选取若干具有研究意义的俗字进行考释;二是对收集的字进行属性分析,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形成俗字表,总共汇集俗字547个。这些工作可对俗字研究成果和大型字典辞书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为其查漏补缺,纠正错讹。另外,也有利后进一步探究俗字的源流演变和用字概貌,以及方便世人更好地去解读敦煌本《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