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弹性体新材料与纤维状驱动器的设计与可控制备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tiger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电弹性体(Dielectric Elastomer)是一种在外加电场激励下发生大变形,实现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智能软材料,被认为是新一代的人工肌肉,作为柔性驱动器、传感器和机械能收集器,在智能仿生、柔性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医疗器件、可穿戴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目前介电弹性体仍局限于从商业产品筛选而得的弹性体,其性能难以满足应用要求;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制备尚难实现定制化、连续化、自动化地加工高度集成、具有复杂结构的一体化驱动器群,限制了介电弹性体的潜在应用空间。本论文针对上述两个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设计制备了性能优异的三嵌段共聚物介电弹性体材料,发展了纤维状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3D打印方法并制得具有一体化结构的驱动器群。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利用RAFT乳液聚合技术设计制备了系列聚(苯乙烯-b-丙烯酸酯-b-苯乙烯)介电弹性体材料,探究了聚丙烯酸酯侧基大小对聚合物力学性能、介电性能、驱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侧基的增大,链缠结密度下降,模量降低,在无预拉伸测试条件下,具有较大侧基的聚丙烯酸异辛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4.4kJ/m3)和驱动应变(25%),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的典型值相近,是一种高性能的介电弹性体材料。
  (2)发展了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的3D打印制备技术,通过墨水直写法实现其定制化、自动化、连续化制备。介电弹性体纤维各项驱动性能可与已报道的纤维状驱动器的最佳值相媲美,驱动应变最高可达14%,击穿场强超过60V/μm,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首次构建了多规格、多尺寸的介电弹性体纤维束状驱动器,束状驱动器的驱动性能与单根驱动器一致。该驱动器展现出快速响应、数量可扩展性、容损坏性、可寻址性、可编程性和可重构性的特征,使制备可程序控制的灵巧柔性机器成为可能。
  (3)通过墨水直写3D打印技术,数字化设计制备了多驱动器高度集成一体化的柔性变形器件,通过对柔性驱动器的结构、几何形状和电极图案的编程,可定制出复杂三维结构的柔性驱动器,驱动变形模式覆盖了一维结构变一维结构,二维结构变三维结构,以及三维结构变三维结构,大大拓展了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结构及其应用。
  (4)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介电弹性体纤维驱动器的电/力耦合数学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实验结果,指导了介电弹性体纤维状驱动器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选用。
其他文献
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增长和实质性应用,不仅需要降低可再生能源本身成本,还需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可用性”,这也激发了可移动电化学能源转化、储存技术和装置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伴随氢能研究热潮的再次兴起,燃料电池成为众多电化学能源转化技术中备受关注的一类。除了广泛研究的氢气燃料电池,金属(锂、锌、镁)燃料电池和直接硼氢化钠(水合肼、氨硼烷)燃料电池得益于燃料的相对便携、易储存的特点,也展现了不错的研究价值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短缺引起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将煤、天然气和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为清洁燃料和高值化学品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其中,碳氧键化合物(如:酯类、醛类、酮类和CO2等)的选择性加氢过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反应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化学品的合成。尤其是催化合成气(CO+H2)经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二醇(EG)的C1化学转化过程,为聚酯纤维、防冻剂及溶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化工原料。负载型铜基催化剂通常具有温和的解离氢能力、较高的碳氧键活化和不易发生C-C键断裂等
近年来,按照当前科技和工业的发展速度,化石能源的消耗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还会大幅增长,而消耗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将更加严重。因此,寻找化石资源的可持续替代品已成为目前能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来源广泛、可持续再生的资源获得了广泛关注。由生物质衍生而来的各种化合物可作为平台分子生产各种高附加值化学品,也可通过加氢脱氧工艺对其进行提制生产生物燃料。以生物质衍生物糠醛为例,其自1821
淀粉作为食物原料存在于植物中,它由通过糖苷键相互连接的葡萄糖单元组成。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不同的结构。直链淀粉的结构呈线型,由通过1-4α键连接的葡萄糖单元组成,而支链淀粉的结构则含有95%1-4α键和5%1-6α键的支链。淀粉具有可生物降解、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食品和其他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天然淀粉在水中的溶解度低、凝沉、粘度损失和缺少一些功能基团,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淀粉进行改性以扩大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淀粉有许多不同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学、物理和酶促改性等,其
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能源转化技术,但其商业化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阴极缓慢的氧还原反应。该反应往往需要催化剂的介入,才能使其在较低的过电势条件下发生,以达到提高燃料电池工作电压的目的。而目前氧还原反应最为常见的催化剂就是铂,但其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便不能支持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氧还原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研究者们已经确立了两条有效的催化剂研
甲烷是来源于天然气和页岩气的廉价碳基清洁能源,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学品是世界能源经济的迫切需求。为了克服甲烷自身稳定的化学结构带来的高反应能垒,甲烷的转化温度通常在600℃以上,但反应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催化剂失活速率加快、副产物和能耗增加等问题。而通过甲烷与其他物质进行耦合反应可实现甲烷在温和条件下的有效转化。其中,甲醇作为煤化工和生物质中廉价易得的化学原料,其与甲烷共进料的耦合反应不仅进一步
甲烷是一种储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合成高附加值燃料和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然而,高达439 kJ/mol的C-H键能使甲烷高效利用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氧化偶联反应转化甲烷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导致碳利用率低。无氧条件下的纯甲烷转化因受热力学限制,其转化温度普遍高于600℃,高温导致反应能耗增加、催化剂稳定性差,而醇烃与甲烷共进料能够在400~600℃的温和条件下实现甲烷转化。其中,甲醇作为
聚合物凝胶是一类具备三维网络结构的材料,其能够吸收大量溶剂并仍然能保持自身形态。目前,聚合物凝胶已在组织工程、柔性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其中,凝胶表面作为与其他材料发生相互作用的区域,在具体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凝胶材料缺乏区域化调控机制,难以实现表面形貌与性能的精确调控。针对此问题,本课题制备了具有光响应性基元的凝胶材料,利用光照刺激的高度时空可控性,实现了聚合物凝胶表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体都具有复杂的功能性结构,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对于高分子材料,为了实现高附加值的器件应用,也通常需要构筑特定的复杂形状。传统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借助模具辅助成型,受模具及脱模过程影响,成型物件的形状复杂度相对较低。新兴的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精准的增材制造方式实现无模具复杂形状的三维成型。进一步引入时间这一第四维度,还能够实现4D打印,带来更为丰富的器件变形功能。从材料设计角度,在传统的
人工合成聚合物支架具有修复骨骼和软骨创伤的巨大潜力,但是聚己内酯(PCL)等3D打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还不足以满足需求,限制了 3D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集清洁、活化、涂层、杀菌等功能于一身,能够在不改变材料本身外观结构、机械性能的情况下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能。基于胺基对细胞活动的积极影响,本文采用含氮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来改善3D打印PCL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实验中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