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子美铃(1903-1930),本名金子照,是活跃于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即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大正12年(1923)至昭和3年(1928)的6年间,她以“金子美铃”为笔名,通过投稿的方式发表作品,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与北原白秋、野口雨情并称日本三大童谣诗人的西条八十赞誉她为“年轻童谣诗人中的巨星”。金子美铃年仅26岁便自杀去世,逐渐被世人淡忘。在儿童文学家矢崎节夫等人的努力下,其作品于上世纪80年代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在日本再次掀起“金子美铃热”。金子美铃十分景仰西条八十,在童谣创作上她深受西条八十的影响。可以说金子美铃的童谣创作秉持了西条八十所坚持的主张,即“自我表达的童谣”。在这一理念下,金子美铃在童谣创作中寄托了她对世界和事物的独到见解。学术界对金子美铃的研究,主要关注金子美铃童谣诗中吟咏的对弱者的关怀、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感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从宗教信仰、对父母的思念、对死亡的倾慕等角度考察诗人的思想,解读她的精神世界。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学者着眼于金子美铃童谣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从环境学的角度对某些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对弱小事物的同情心、对动植物的慈悲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思想。本论文依据劳伦斯·布伊尔有关环境批评的主张,在环境批评的理论框架下对金子美铃的童谣诗展开讨论,并主要以诗人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两个具体视点,对作品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环境批评三部曲——《环境的想象力》、《为濒危的世界写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确立了环境批评体系的布伊尔,强调“环境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危机包含着想象的危机,改善环境,在于找到想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恰当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构建的“地方”,他指出“地方对于任何人的环境想象理论来说,都应该是关注的中心”。布伊尔的主张为笔者的金子美铃童谣诗研究提供了恰当的理论方法。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对世界的描述折射出作者对环境的想象,将影响读者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待环境的态度。另一方面,作者创作时,其内心常常与某个特定的场所联系在一起;读者阅读时,在心中展开的环境想象也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因此,作品中呈现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无疑将影响读者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作者的“环境想象力”和“地方感”十分值得关注。金子美铃童谣诗中蕴含的“环境想象力”与深层生态学的环境思想相通,诗中呈现的“地方感”主要是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在解读诗人的“环境想象力”时,本论文基于深层生态学提倡的“关系论世界观”、“生命圈平等主义”、“生态自我实现论”,阐述诗人的整体论自然观、非人类中心主义平等观以及生态自我。在解读诗人的“地方感”时,则根据布伊尔提出的人对地方依附的五个层面,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解读诗人与故乡的关系。本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介绍日本童谣兴盛的时代背景、西条八十对金子美铃的影响以及金子美铃童谣诗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概述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分析金子美铃童谣诗的可行性。第二章通过分析金子美铃童谣诗中咏颂的自然中的关系性、生态圈中的平等性以及生态自我,解读诗人的深层生态学环境想象力。第三章通过分析作品,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论述诗人与故乡的关系,解读诗人的地方感。从环境批评的视角分析金子美铃的童谣诗,解读诗人的环境想象力与地方感,呈现了金子美铃童谣诗世界的全新面貌,不仅为理解金子美铃的童谣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考察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