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南地区传统民居形态特征的现代转换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住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基本需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载体——住宅。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居住品质如何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进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种种冲击,进入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的集约化,对传统村镇体系和传统民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建筑的更新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相比城市,建筑界给予农村的关注太少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住宅建设大多由农民自己动手,分散进行,缺少职业建筑师的参与以及相应的技术指导。如何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发展既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生活环境的农村居住环境。寻求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农村住宅的发展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介绍,引入本研究课题,进而确定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湘中南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环境和居住文化特征,并重点针对湘中南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结构体系和气候适应性处理做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章从自然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入手,介绍了不同时期乡村居住状态的变化,农民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并概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一些情况,为我国传统民居的现代转换带来一点启示。第四章首先介绍了传统民居进行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民居”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对传统民居“基因”(包括空间、结构、技术等)在现代农村住宅设计中的体现和诠释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研究。第五章通过提出乡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和传统乡村文化的延续、因地制宜的可持续乡村发展方式、原有村落的更新改造、中心村建设、政府支持、村民参与等建设方法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对策和指导建议。
其他文献
在稀硫酸介质中,羟自由基迅速氧化丁基罗丹明B,使其褪色.在558 nm处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可间接测定羟自由基的生成量;蔬菜提取物可以清除溶液中的羟自由基,从而使溶液的吸光度
中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唯一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建设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的持续加大,泥水盾构法因其适应性强、施工质量好和对环境干扰小等诸多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刀具磨损已成为制约复杂地层掘进的重要问题.论文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点议题是基层的治理能力。而讨论治理能力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基层各主体的可治能力的问题。本文旨在于提出"可治能力"概念,以此来探讨
文章依据南海区基层党员志愿服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要合理设置组织,最大限度发挥区、镇(街)两级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作用;创新服务项目,为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是一国经济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现有文献表明,有关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理论十分丰富,其研究的重点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与汇率、收入
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i NPV)郴州株的室内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田间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病毒的人工繁殖方法以饲喂
<正>不少人可能还记得辽宁海城学生豆奶中毒事件。当时,铁西小学等8所学校近3000名学生饮用豆奶中毒,震动全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参与调查的专家认定:中毒的原因是"活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的数据库技术,其应用越来越为广泛,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设计是整个计算机软件的关键部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