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住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基本需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载体——住宅。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居住品质如何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进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种种冲击,进入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的集约化,对传统村镇体系和传统民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建筑的更新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相比城市,建筑界给予农村的关注太少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住宅建设大多由农民自己动手,分散进行,缺少职业建筑师的参与以及相应的技术指导。如何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发展既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生活环境的农村居住环境。寻求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农村住宅的发展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介绍,引入本研究课题,进而确定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湘中南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环境和居住文化特征,并重点针对湘中南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结构体系和气候适应性处理做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第三章从自然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入手,介绍了不同时期乡村居住状态的变化,农民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并概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一些情况,为我国传统民居的现代转换带来一点启示。第四章首先介绍了传统民居进行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民居”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对传统民居“基因”(包括空间、结构、技术等)在现代农村住宅设计中的体现和诠释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研究。第五章通过提出乡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和传统乡村文化的延续、因地制宜的可持续乡村发展方式、原有村落的更新改造、中心村建设、政府支持、村民参与等建设方法为我国农村的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对策和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