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期研究已根据中医针刺镇痛原理,结合肛门直肠疾病手术仅要求肛门会阴麻醉的特点,探寻针药相结合的麻醉方法,通过减少骶管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降低麻醉后的各种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建立骶尾部炎症痛大鼠模型,观察骶尾部痛敏分数变化,探讨针药结合(刺激腰俞、长强二穴)是否通过影响前阿黑皮素(POMC),β-内啡肽(β-EP)的生成释放达到麻醉镇痛的效果,为肛门直肠疾病手术针药结合麻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针药结合组。各组大鼠于左侧腹股沟近肛门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50μl,注射CFA后第1天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制成单侧骶尾部炎性痛模型,测定痛敏分数,与治疗后再次测定痛敏分数做比较。第2天各组分别予不同处理,针药结合组:腰俞穴、长强穴共注入50g/L利多卡因溶液2.5ml/kg,用XS-998B穴位电针仪给予以上穴位电刺激,频率为2/100HZ,疏密波,初始电流为1mA,每10min增加1mA,至3mA为止,共30min;电针组:仅给予腰俞、长强二穴与针药结合组相同的电刺激;药麻组:腰俞、长强二穴共注入50g/L利多卡因溶液5ml/kg;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仅作模拟捆绑动作。操作完成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下丘脑和血清中POMC、β-EP蛋白含量。结果:1.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痛敏分数较模型组明显提高,针药结合组麻醉镇痛效果最好(P<0.05),药物组与电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各组大鼠下丘脑、血清POMC和β-EP含量显著提高,针药结合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药物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明针刺与麻醉药物都可以引起中枢镇痛,针药结合效果则优于单独使用电针或药物。针药结合可激活中枢阿片肽系统,促进POMC、β-EP的生成与释放,达到镇痛作用。为今后骶尾部手术提供新的麻醉方法及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