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生物学及杆状病毒感染特性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感染柞蚕蛹的ApNPV进行分离纯化,提取较纯净的ApNPV,抽提ApNPV基因组DNA,并对ApNPV构建了HindⅢ、Sal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的DNA片段文库,进行了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为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对ApNPV、w-BmNPV(野桑蚕)、BmNPV进行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pNPV与CfNPV的进化关系最近,与w-BmNPV的亲缘关系较远,与BmNPV的亲缘关系最远。 为了便于检测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感染情况,将荧光标记分子GFP克隆到昆虫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与经Bsu36Ⅰ酶切线型化的Ac-BacPAK6共转染Sf 21细胞,经空斑纯化获得重组病毒Ac-BacPAK6-GFP。可以检测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和在虫体的不同组织中的增殖。 把单一的病毒粒子分别感染BmN和Sf 21细胞作为对照,同时把不同的病毒粒子混合,再分别感染BraN和Sf21细胞。研究结果表明:ApNPV病毒不能感染BmN和sf 21细胞。当其DNA单独转染到细胞时,细胞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凋亡症状,这是病毒与细胞之间不亲和的表现;AcMNPV和BmNPV在亲和的病毒的协同下,分别能在BmN和Sf21细胞中复制。BmNPV在单独感染Sf21细胞时表现出的个别细胞有类似多角体的颗粒的现象,有待构建重组GFP的BmNPV以进一步证实;AcMNPV和BmNPV的病毒粒子可以进入BmN及Sf 21细胞,并能释放出DNA,这是以前试验并没有注意到的;ApNPV的部分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与CfNPV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BmNPV及AcMNPV的亲缘关系较远。从感染性来分析,可能亲缘关系近的病毒之间更容易引起原本不具备侵染性的病毒产生侵染特性,这可能为宿主域拓展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文献
本文建立了定量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方法——血小板凝集生物学检测法,检测了大熊猫配种前后血浆中PAF的含量;采用酶水解底物显色法测定大熊猫配
柞蚕业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仍然具有资源配置、经济和生态的合理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柞蚕业起源于我国,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播在各地孕育了丰富的品种资源,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