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的伎术类官员,存在属官层级空疏、属吏层级细密的特点,魏晋以来佐官乃逐渐完善,至隋唐形成了官员层级合理的伎术局署。隋唐寺监不管局署具体职事,仅在人事上是所统属局署的官长。伎术局署作为层级合理、职能独立的事务性机构趋于成熟,这使得伎术官的“本司迁转”成为可能,亦即本色局署的成熟为伎术官的成立准备了前提。伎术官是唐代新成立的职官类目,成立的关键在于将伎术职官与伎术出身联系起来。唐代以前不存在独立的伎术出身,汉晋以来“方伎为官”的伎术仕途是依附于其他选官途径存在的。真正的伎术出身在唐代才确立,包括无品伎术直、伎术胥吏、伎术学生与伎术举。神功年间厘定伎术官以前,伎术类职官未必授予伎术出身者,其迁转也与常司无异,这一时期的伎术官迁转的特点是局署官的相互迁转,既有非伎术官迁入伎术官者,亦有伎术官迁出非伎术官者,诏书所说的“诸色伎术因荣得官,及其升迁,改从余任”并非突出的矛盾。高武以来,选官员多阙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唐廷因此才刻意以出身为基准划定了职官的序列,伎术职官与伎术出身联系起来,伎术官真正形成。伎术官固化为特定选官序列的第一步,是武则天神功元年对伎术出身者迁转的压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伎术出身对“士职”的侵占。第二步则是将伎术官的选官从吏部转授本司长官,这使得伎术官的迁转趋于低落。唐廷又以员外伎术官授予非伎术出身者,选叙考劳不拘伎术官例,试图以此维持正员伎术官作为伎术出身者的任官序列。在中古官制的变迁中,伎术观念的流变为伎术官在唐代的成立确定了观念上的可能性,并框定了官职的大致范围,但伎术官成立的特殊性则主要在于出身与迁转。在唐代,伎术官与伎术出身的结合紧密起来了,伎术官成立为一个相对闭合、自成体系的职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