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广西各地采集到的127份辣椒果实炭疽病标本进行分离,共分离到146株炭疽菌。经致病性测定,其中有116株菌株有致病性。根据致病菌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附着胞形态、苯菌灵敏感性、温度敏感性,鉴定出3种炭疽菌,即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116株致病菌中,57株菌株为胶孢炭疽菌,30株菌株为辣椒炭疽菌,29株菌株为尖孢炭疽菌,说明广西辣椒果实炭疽病致病菌主要为胶孢炭疽菌。试验结果表明,广西各地均可分离到胶孢炭疽菌、辣椒炭疽菌、尖孢炭疽菌,但在各地的优势种不同,其中桂西主要为尖孢炭疽菌,桂南主要为胶孢炭疽菌,其它地区以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为主。不同辣椒变种上的炭疽菌种类也有差异,如在灯笼椒上未分离到尖孢炭疽菌,簇生椒和长椒变种上均可分离到该3种炭疽菌,其中,长椒上的主要为胶孢炭疽菌,簇生椒上的主要为尖孢炭疽菌,灯笼椒上只分离到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
选择3种炭疽菌的各3株菌株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及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的3株菌株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51-568bp,和胶孢炭疽菌同源性为99%-100%;辣椒炭疽菌的3株菌株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65-567bp,和辣椒炭疽菌同源性为99%;尖孢炭疽菌的3株菌株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71-576bp,和尖孢炭疽菌同源性为99%-100%。说明根据形态特征、苯菌灵敏感性、温度敏感性的鉴定结果与rDNA-ITS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此外,用已经报道的CcINT/ITS4和CaINT2/ITS4引物对分别扩增该3种炭疽菌的rDNA-ITS,结果发现该2个引物对可特异地扩增辣椒炭疽菌及尖孢炭疽菌,都得到大小为250-500bp的单一条带。说明CcINT/ITS4和CaNT2/ITS4可分别用于检测辣椒炭疽菌及尖孢炭疽菌。
分别选择胶孢炭疽菌、辣椒炭疽菌、尖孢炭疽菌的代表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温度范围都为10-35℃,尖孢炭疽菌为10-30℃。3种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都为25℃,产孢最适温度都为30℃。3种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8,产孢的最适pH值为6-7。光照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辣椒炭疽菌在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最好,尖孢炭疽菌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3种炭疽菌都在光暗交替下产孢量最大。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的碳源分别为麦芽糖、乳糖,辣椒炭疽菌的分别为淀粉、麦芽糖,尖孢炭疽菌的分别为淀粉、葡萄糖。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的氮源均为酵母浸膏,辣椒炭疽菌为牛肉浸膏。胶孢炭疽菌、辣椒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分别在以酵母浸膏、硝酸铵及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
胶孢炭疽菌、辣椒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辣椒炭疽菌为8。3种炭疽菌分生孢子都在相对湿度100%+水滴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辣椒炭疽菌分生孢子在光暗交替下萌发率最高。3种炭疽菌附着胞都在辣椒果实煎汁中形成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