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VP)的产生不足(中枢性尿崩症,CDI)或作用障碍(肾性尿崩症,NDI)使肾脏不能将原尿浓缩而排出大量低渗尿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脱水所致的多饮、多尿和烦渴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诊治,可以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肾盂积水等并发症;若同时合并头颅鞍区肿瘤以及腺垂体功能低减等,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对CDI的病因及预后尚缺乏大样本的研究报道,因此,分析导致尿崩症的各种病因与预后的关系、通过基因突变筛查对尿崩症进行早期诊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1956年至2000年所收治的425例尿崩症患者,其中CDI患者408例(占96%)的病因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并对初诊时不能明确病因诊断的35例CDI进行了3月-16年的随访。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组(n=211)CDI发病的高峰在8-12岁(平均发病年龄9.5±4.8岁),成人组(n=197)发病高峰在25-35岁(平均发病年龄35.7±10.3岁);在CDI病因中特发性尿崩症占52%;儿童青少年组因鞍区肿瘤(n=113)(33%,生殖细胞瘤占65%)所致的CDI明显高于成人组(22%);成年组因外伤所致的CDI(11%)明显高于儿童青少年组(5%);8例组织细胞增生症所致的CDI仅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GH缺乏是诊断儿童青少年可能有鞍区肿瘤导致的CDI重要的提示性指标;鞍区MRI检查对CDI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未能明确病因诊断的CDI患者,2年的随访可使大多数病例明确诊断;采用正规放疗或放疗加手术均可使CDI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随访0.2-45.5年)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