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前奏曲的发展研究——以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是一首无以伦比的艺术珍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新颖,是肖邦钢琴作品创作中的经典,也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不朽之作。因为其钢琴前奏曲的乐思精练和深刻,音乐家们把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0p.28)统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格言”。从此,钢琴前奏曲作为一种独立音乐体裁的出现,标志着钢琴前奏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探究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将会让我们更加了解钢琴前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形成,并从中认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为如何演奏《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作为钢琴艺术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又可以为当前的音乐创作者提供很好的史鉴和思想资源,促进多种创作体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肖邦的钢琴前奏曲去除了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还有单独的两首钢琴前奏曲。因为研究意义甚小,本文不作概述。  本文将从钢琴前奏曲的起源开始着手,深入地了解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在整个钢琴前奏曲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笔者根据个人对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的顿悟,研究肖邦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源和创作风格,体会肖邦钢琴前奏曲创作中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对19世纪后钢琴前奏曲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李玉的影片《今年夏天》和《红颜》为文本,分析了其中影像空间的选择和女性身体的意象呈现。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简要概述了导演李玉的成长经历和创作主张;第二、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与本土的文化艺术交融影响,对中国陶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观音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演变以及在汉化佛教中的定型是一个丰富且意味深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