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实证研究的个案分析方法为工具,采用徐勇教授的家户主义分析框架,以家户为视角,主要回答“在当代村庄日常生活中,中国农民同公共治理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的主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家户主义行为逻辑及其对公共治理的影响。在村庄日常生活观察的基础上,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以家户为视角,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家户主义行为逻辑,包括农民基于家户利益的行为动机、理性模式以及结构形态。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家户主义为基础,研究农民家户主义同村庄公共治理的关系,包括村庄公共治理的过程以及目标价值。通过此项研究,作者力图回应米格代尔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作者概括为“米格代尔命题”)和徐勇教授基于中国农村家户制传统研究所提出了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命题(作者概括为“徐勇命题”)。为此,作者选择了皖北的一个自然村——陈村作为研究对象。在学术态度上,作者遵循以普通农民为主体、以常态村庄为对象、以中国农村研究本土化为导向的原则来开展研究。在结构安排上,基于研究主题的需要,作者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论文的叙事:一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基于家户利益的行为动机与家户理性(第三章);二是研究农民家户利益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农民家户主义的行为逻辑(第四章);三是研究农民家户主义行为逻辑同村庄公共治理过程的关系(第五章);四是研究农民家户主义行为逻辑同现代公共治理目标价值——公民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第六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得出如下结论:(1)日常生活中的农民行动遵循家户理性,其动机来源于对家户利益损益的衡量,并互构出家户主义的基本社会形态。(2)家户主义不仅存在与农民日常生活之中,还渗透到公共治理领域——村庄公共治理实践具有家户主义逻辑的特征。家户主义逻辑同村庄公共治理之间存在冲突,在家户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发育出现代公共治理所需要的公共性规则。(3)中国农民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家户主义政治,同现代公共治理的目标价值——公民政治或民主政治——存在巨大的差异。家户主义政治是一种保护型、保守型以及规避型的政治形态,无法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活力。通过对中国农村家户主义的研究,作者提出中国农村社会同欧美等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特质以及俄国、印度为代表东方集体主义特质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国农村社会基于家户制传统,发育出来的是家户主义特质。19世纪末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不论是国家政权建设,还是市场化进程,都没有消灭中国这种特殊的家庭制度,相反却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农村家户主义的兴起。中国农民依据家户主义逻辑来决定是否参与家户外的制度生活,并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而未来中国农村发展道路也无法绕开家户主义,关键是如何在家户主义与公共性规则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利益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