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乡土旅游型农民新村设计策略初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城镇化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利用自身对乡村的辐射,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结果。城市空间由此逐年向周边扩张。我国许多大城市在自身发展与空间膨胀过程中将大量多元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加诸城郊地区,由此靠近城市的乡村成为城镇化的前驱。在这一进程中的各种经济、社会利益团体的博弈所导致的城郊土地用途和资源结构的转换与调整,以及随生的复杂的乡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结构巨变,不仅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体现,也由此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乡土原生系统的瓦解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城郊乡村与城市发展用地的空间竞争使旅游资源不断被挤压,而远离城市。  同时,我国农民新村建设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各地情况虽不尽相同,建设的方向与所走途径也各有差异,但最终目的无非乡村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出发来探讨作为新农村建设方向之一的乡土旅游型农民新村的地域功能、开发模式与设计要点,成为必要。  本文以“如何建设乡土旅游型农民新村”为出发点,通过对重庆农民新村建设现状的调查剖析,总结开发乡土旅游所需的相关要素,并提出了对应的设计策略。  本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章,主要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农民新村建设的进展与动态,并通过概念界定,明确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部分为第2-3章,通过对重庆地区乡土旅游型农民新村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解读,探讨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发掘乡土旅游模式与重庆近郊村镇发展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营建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第三部分为第4-6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分别从总图布局、建筑单体与外部空间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细化分析与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重庆乡土旅游型农民新村的设计策略。  第四部分为第7章,通过乡村旅游农民新村的设计实践,描绘出具有重庆乡土特色的乡村新图景,对今后的乡土旅游型农民新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的可能。
其他文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其弊端显露无疑,历史环境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新建筑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课
非正规的交通营运服务,即除有关部门正式授权的公共交通服务之外,由个人或团体私自提供的有偿交通服务。该服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屡见不鲜。
高校校园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其本质功能,在清华百年校庆上,“文化传承与创新”被列为继以上三大功能后的第四大功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导致大量土地因城市发展而被占用。国家为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进行了大量的安置房工程的建设。但是在安置房建设最重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旅游成为了我国广大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方式,而秀丽壮美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成为我国居民外出旅游的首要选择。在这种大规模
古镇本身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就已经具有其历史价值。“川盐”对中国腹地、人类生存有着巨大影响,历经千年发展,留下灿烂的文化遗存。古镇,拥有盐作为其名片,所衍生出的文化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体育建筑的需求日益增大。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西南山地区域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中的“大城市、大农村”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之
在我国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为众多城市低收入者提供了容身之所,而由于城市住房体系不够完善,城市低收入者对于城市低端住房的市场需求又为城中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城市
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以高铁站为核心的高铁站区成为各地竞相开发建设的处女地。然而,由于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较晚,关于高铁站区开发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