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界定了青少年、暴力犯罪和危险因素的定义。其次,通过运用人格量表、自尊量表、家庭功能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学校依恋问卷、目睹父母间的暴力行为问卷、父母对青少年暴力行为问卷和同伴暴力行为问卷分别对196名青少年罪犯和101名中学生(其中,中学生为正常组,青少年暴力罪犯为暴力组,青少年非暴力罪犯为非暴力组)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1)暴力组、非暴力组和正常组在宜人性、开放性、家庭适应性、父母间的暴力行为、父母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和同伴暴力行为维度上显示出显著差异。暴力组、非暴力组和正常组的青少年在父母婚姻状况和父母教育水平的分布上有非常显著差异;不同组的青少年在父母间的暴力行为和父母对子女的暴力行为方面的得分分布有显著差异;同时,在本研究的8种同伴暴力行为方面,不同组之间,青少年同伴的暴力行为发生比例存在显著差异。(2)在宜人性、开放性、家庭适应性维度上,暴力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在父亲疏离感的维度上,暴力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在目睹父母间的暴力行为、父母对子女的暴力行为,暴力组高于正常组;在同伴暴力行为维度上,暴力组高于正常组和非暴力组。(3)宜人性和开放性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谨慎性对青少年暴力犯罪有正向预测作用;父母离婚、再婚和单亲、青少年父亲初中以下教育水平和母亲小学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暴力犯罪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同伴暴力行为对青少年暴力行为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差的宜人性、差的开放性、高的谨慎性、父母离婚、再婚和单亲、父亲初中以下教育水平和母亲小学教育水平、家庭适应性差、有多的暴力行为的同伴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