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02年8月航次的4个昼夜连续站位断面调查和2003年6月航次的大面调查数据,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夏季的底边界层动物不仅种类较少,而且缺乏大型个体.浅海底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谐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戴氏猛水蚤(Danielssenia sp.)、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等.底边界层动物的丰度,从4个昼夜连续调查站位看,在细砂底质环境的1-3站最低,在其它三个具有粉砂-粘土底质环境的站位皆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这两种底质环境上的底边界层动物在26.55﹪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个类型;从大面调查结果看,底边界层动物丰度以研究海域东北部的站位较高.多样性分析表明,底边界动物在4个昼夜连续调查站位的均匀度皆较高(0.7282-0.9146),但种类较少(20-34),多样性指数较低(2.248-2.827),浅海底动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中型浮游动物次之,小型浮游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较低,各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白天和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大面站位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多样性不高(1.299-2.445),且多样性变化没有明显的平面分布规律.BIOENV分析表明,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及丰度,除了与水深、水温有关外,还与近底层的POC、PON以及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密切相关.可见,底质类型是影响海洋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与丰度的重要因子.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自然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水域,属洄游性的水生经济动物,一生中要经历两次盐度变化。因而,中华绒螯蟹需要有合理的调节机制来维持洄游
本文对绒螯近方蟹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对绒螯近方蟹的生态习性和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的
磷虾,是磷虾科动物的通称,是一个甲壳类大家族,分布广泛于北太平洋。它以浮游植物为食物,位于食物链的初级阶段。磷虾极易自溶,这与虾体内存在高效的酶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该系统能
我国鲍养殖业发展迅速,鲍的养殖规模及密度不断加大,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鲍的自身污染令人堪忧,必须采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上诉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趋加重,藻类水华已成为世界各地海洋沿岸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对人类生活直接造成危害的是一些有毒海洋微藻的水华(即有害赤潮HAB).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在某些海洋
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养殖实验,研究富含海洋性多肽的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