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青春——“80后”作家的校园书写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是“80后”作家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初题材,主流评论界对“80后”文学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青春校园的稚嫩。由于市场化对文学影响的深化,“80”作家们的校园作品被重新点燃,以一种井喷之势重回大众视野。与传统文坛的对垒中,市场与文学关系的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歇。对于校园作品的忽视不管是传统文坛还是“80后”作家本身都需要反思和改变。  绪论部分阐述了“80后”作家作品的整体研究情况及校园题材书写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校园是“80后”作家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分析校园题材在“80后”作家作品所占的比重以及“80后”作家校园书写的精神诉求和其所在的大时代的书写背景。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80后”作家校园书写的主要特质。从校园经历为主的类自传书写、教育制度之下的边缘化书写和理想式的校园爱情书写三方面具体阐述。从而得出“80后”作家笔下的与众不同的校园书写方式带给传统校园文学的独特思考。  第三章论文从再现青葱岁月的校园语言、力求陌生化的语言效果、和富有时代性的“后现代”语言三方面分别具体论述“80后”作家校园书写的语言风格。在比喻、反讽、影视化、网络语言等多种风格的语言融入中彰显“80后”一代的独特文字。  第四章从两方面对“80后”作家的校园书写困境进行阐述。一是主流文坛对其认同的困难:主流偏见和文学批评的刻意赋予其“青春”标签。二是“80后”作家自身写作能力的局限和过度自我追求导致文学规范被打破,其自身的文学身份被掺杂的市场所消解淡化。  结语部分首先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归纳“80后”作家的校园书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80后”作家对传统校园文学的新质的增添与变革突破了校园文学与读者群的错位问题。最后得出不管是对于“80后”作家及其作品还是校园文学,主流的评价和其自身的局限都是需要改进和包容的。
其他文献
自2008年新浪微博推出内测版开始,微博作为国内媒体的新生事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识和利用,甚至连传媒本身也开始倾向于利用微博和受众进行互动。微博的大量使用,给长期处于“
小编有幸采访到三位青年艺术家,与他们一起探讨了金色的话题,一起来看看艺术家们对金色的独到见解和他们对金色的运用吧。  本刊:您喜欢金色吗?您对金色的印象是什么?  钟才:我比较喜欢金色,我对金色的印象是,金色是干净的、高贵的。  本刊:在您的作品中金色的运用代表了怎样的涵义?金色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技巧来表现?  钟才:在我的作品中有一些金色的运用,若干年前在创作一幅《若存》的风景画时,有些想法,用金
芦焚曾获过“京派”组织的《大公报?文艺》“文艺奖金”,也与“左翼”文人交往共同编辑《尖锐》杂志,艺术表现上兼具“左翼”和“京派”的特色,而所有这些矛盾把研究者的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