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德育心理环境的概念入手,对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内容、标准、原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结合当前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构建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现实途径与方法,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围绕主体,所有能影响主体发展变化的外部要素构成了环境,一般来讲,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心理环境的概念,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心理动力场”理论,它是指“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其构成要素有:主体要素、环境要素(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情境要素。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则是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影响德育效果及过程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的总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具有多种德育功能,这也建设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价值之所在。其基本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德育主体的心理环境、德育载体的心理环境、德育背景的心理环境和德育空间的心理环境。
构建新时期高校德育心理环境要本着“四个有利”的标准,即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要遵循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其中,目标原则是关键。
结合当前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现实状况,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应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着手同时进行,而且,每个环境要素的优化,对于整个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具有同质的意义。校外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途径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社区心理环境建设和家庭心理环境建设,而校内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则应以普及心理知识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情感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为契机,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手段,积极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同时,笔者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后勤社会化、学生活动社团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进行了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