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2009年山东半岛沿岸澙湖遥感检测与变迁分析

来源 :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潟湖具有防潮护岸、降解污染、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同时是沿岸港口码头建设的良址,其独特的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因此澙湖的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近年来,山东半岛沿岸潟湖因自然演变和人类开发,面积逐年减少,潟湖的生存状态变得日益严重。因此,研究潟湖的现状,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保护与利用潟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应用1973、1979、1989、1999和2009年的五期Landsat遥感影像,研究山东半岛沿岸潟湖30多年来分布的空间特征和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山东半岛沿岸澙湖保护与利用的初步建议。得到如下结论:  1.山东半岛潟湖有44个,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开敞、半开敞海湾和基岩岬角海岸,包括滨外坝潟湖、沿岸坝潟湖和连岛沙坝潟湖三种类型,其中半岛北岸分布有潟湖18个,半岛南岸分布有潟湖26个。  2.30多年来,山东半岛沿岸澙湖总体上呈现沙坝减小、口门变窄、岸线长度缩短、面积减小的态势,个别澙湖由于养殖池塘的扩建,岸线长度增加,潟湖面积增加。山东半岛4个典型潟湖变化情况:刁龙嘴潟湖沙嘴长度先增加后减小,口门先增加后减小,岸线长度增加,面积先减小后增加;朝阳港潟湖沙嘴由两个对生沙嘴组成,沙嘴长度增加,口门减小,岸线长度先减小后增加,面积增加;林家流潟湖沙坝先增加后减小,口门先增加后减小,岸线长度、面积一直在增加;浪暖口潟湖沙坝长度减小,口门和岸线长度基本不变,面积减小,减小部分主要在潟湖东部。  3.30多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山东半岛潟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为因素对山东半岛沿岸潟湖影响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养殖和盐田、旅游区、人工围填和海岸工程。基于原因分析,从开展澙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严格控制澙湖旅游区、围填、海岸工程的审批、提高公众的潟湖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澙湖保护与利用的初步建议。
其他文献
石斑鱼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南方沿海各省,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最重要的海水养殖名贵鱼类之一,经济价值极高。目前由于缺乏石斑鱼的遗传信息和基因组信息,所以
学位
学位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一种盐度适应性极强的广盐性硬骨鱼类,尤其对急性盐度胁迫有极强的耐受力,使其非常适合用于研究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这种调节机制不但
白斑综合症是危害世界虾养殖业的一大危害,自1992年在中国台湾发现以来,随后迅速在亚洲、欧洲、美洲蔓延开来。一旦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虾3-10天发病,且死亡率100%,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是中国沿海习见海藻种类,在很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鼠尾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和遗传分化,本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