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所属地层分区为昭通地层小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交汇处,扬子陆块西南边缘部位的Ⅳ级构造单元威宁—昭通褶冲带。本文主要对研究区内的潘家寨沉积型硅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和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剖面测量、槽探施工、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薄片鉴定等工作用于分析和探究潘家寨沉积型硅石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而古生物化石观察、沉积构造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元素数据分析绘制判别图解)、粒度分析等工作用于沉积环境分析,最后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和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分析,来对潘家寨矿区沉积型硅石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探讨。该区的硅石矿床属于典型的非金属沉积矿床,含矿地层为中泥盆统缩头山组(D2st)地层,受地层控制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的矿床成矿专属地层属性。矿石组成十分单一,成分主要为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含量>95%),其次为岩屑、以及少量云母;胶结物主要为泥质、铁质和硅质。矿石结构以细粒砂状结构为主,其次为中粒砂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矿物颗粒主要为石英单晶,支撑类型为颗粒支撑,胶结类型为线接触式胶结,颗粒分选较好,以次棱角状为主,具有很高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矿体的产出状态严格受地层控制,呈单斜层状产出,大面积分布于彝良-洛旺复式向斜核部,矿体在空间上的展布大致为北东—南西方向,倾向230°~330°,倾角5°~15°。矿体长度约1710m,厚度比较稳定,厚约100.76 m~125.74m。关于沉积环境分析,通过岩相学特征研究、古生物化石特征研究、粒度分析以及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做了全面、深入的剖析,综合所做的分析研究,指示潘家寨矿区缩头山组(D2st)砂岩的沉积环境应为无障壁海岸前滨带沉积环境,沉积区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在成矿模式探讨方面,矿区沉积型硅石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其中碎屑颗粒应该来自上扬子古陆成熟陆源区;胶结物中硅质的来源,主要由砂体内部的碎屑石英颗粒通过压溶作用而释放的硅质。通过粒度分析,样品粒度特征图解显示,五件样品粒度特征图解均呈近正态分布,跳跃总体百分含量非常高,而缺失牵引总体和悬浮总体,说明搬运介质条件应为海岸沉积环境波浪的冲击和回流。潘家寨矿区沉积型硅石矿的成矿时代与所处地层时代基本保持一致,应为晚古生代中泥盆世。控制潘家寨矿区沉积型硅石矿的主要因素为:地层控矿因素、岩性控矿因素和岩相古地理控矿因素。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同生成岩成矿作用阶段和后期的后生成矿作用阶段。陆源碎屑颗粒经过前期同生成岩成矿作用使得成矿物质(硅质)得到初步的富集,再经过后生成矿作用的改造成矿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富集,从而形成了纯度高、储量大的沉积型硅石矿床。云南彝良县潘家寨硅石矿床按照矿床成因分类应该属于外生矿床中的机械沉积海滨砂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