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位于藏东南地区的邦达隧道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高地应力、高海拔、地形起伏大、岩性复杂及构造运动活跃等特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硬岩岩爆和软岩大变形。因此,结合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和现有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岩爆和大变形问题开展三维模拟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区实测地应力数据收集和野外工况调查的基础上,对隧址区实测地应力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探究区域应力侧压系数k随隧道埋深的变化规律,以了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位于藏东南地区的邦达隧道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高地应力、高海拔、地形起伏大、岩性复杂及构造运动活跃等特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硬岩岩爆和软岩大变形。因此,结合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和现有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岩爆和大变形问题开展三维模拟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区实测地应力数据收集和野外工况调查的基础上,对隧址区实测地应力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探究区域应力侧压系数k随隧道埋深的变化规律,以了解该区域的地应力场分布特征。根据野外勘察资料和室内岩石物理力学实验,获取三维地质模型的岩性参数,并采用BQ围岩分级法对隧道沿线围岩等级进行初步预测划分,为后续岩爆和大变形提供分段依据。基于研究区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和室内岩石物理力学实验结果,对隧址区进行三维地应力场模拟分析及隧道轴线处地应力等级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隧道沿线的岩爆、大变形以及线路布设合理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1)对隧址区多个测量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隧址区地应力以构造应力为主,且方向为NE向。(2)基于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和工程地质概况,采用[BQ]法对围岩等级进行初步分级,得出隧道围岩等级以II、Ⅲ级和Ⅳ级围岩为主。(3)通过对隧址区工程地质背景调查、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及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建立隧址区三维地质模型,并进行应力数据验证之后,得出邦达隧道地应力分布情况:区域极高地应力区占比6.0%;较高地应力区占比61.25%;中高地应力区占比16.25%;一般地应力区占比16.48%,且隧址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向。(4)基于隧址区地应力数值模拟结果,以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夹角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隧道线路布设较为合理;根据现行的强度应力比法得出邦达隧道岩爆分布情况为:轻微岩爆区域占比10.44%;中等岩爆区域占比7.54%;采用考虑岩体完整系数的强度应力比法对隧址区软岩大变形进行划分,得出区域一级大变形占比3.9%,无二级和三级大变形。
其他文献
钢管混凝土构件是现代建筑、桥梁等结构中一种广泛应用的受力构件。随着结构跨越能力和建筑高度的提高,超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构件获得了广泛应用。在结构的生命周期中,钢管混凝土构件很可能遭受横向冲击荷载的作用,如列车脱轨撞击站房结构柱、船舶撞击桥墩、汽车撞击建筑或桥梁结构等。直至目前,国内外关于钢管混凝土构件遭受横向冲击的试验研究均基于缩尺试验展开;由于试验条件所限,对超大截面钢管混凝土构件往往采用较大缩尺比
高强度螺栓是风电机组变桨轴承重要的紧固连接件,在使用过程中其所受到的载荷十分复杂,螺栓连接失效、甚至断裂的事故时有发生,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实现风电机组变桨系统在运行中变桨轴承高强度螺栓连接状态的在线监测,对可能出现的螺栓连接失效故障进行检测和识别,对于保障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保护财产和生命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论文拟研究一种适用
棚洞是常用于隧道洞口等落石灾害频发区域的一种被动式防护结构,其主要由支撑结构和缓冲层两部分组成。钢筋混凝土刚性棚洞具有较高的防护能级,但建造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成本高等缺陷突出,整体性价比不高。相比之下,钢结构柔性棚洞具有结构简便、成本经济的优势,然而既有钢结构柔性棚洞存在支撑结构与缓冲层结构界限模糊、防护能级低、模块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系统中关键结构构件分工不明晰,整体结构经常发生失效破坏,运营
随着国内铁路、城市地铁、市政等重大基建项目的开展,盾构技术成为研发的热点。盾构刀盘作为盾构机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环境恶劣,受力复杂,根据不同的地质和掘进情况设计刀盘可以有效的提高隧道工程的掘进效率。但目前对刀盘研究重点集中在结构设计方面,缺少对掘进过程刀盘载荷的研究,对盾构推力和刀盘扭矩这两个关键力学参数基本是通过经验或是历史数据确定。因此,研究盾构刀盘载荷和力学特性,建立盾构刀盘力学仿真平台,具
河流污染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长期受污染的河流中,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累积在底泥,在一定的交换作用下会重新释放进入上覆水中,是影响和制约上覆水质的主要二次污染源。在黑臭水体污染修复治理过程中,底泥污染整治成为河流污染控制的难点之一。氮超标是目前许多河流湖泊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外源氮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中内源氮的释放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染源。本试验采集四川省乐至县童家河流中的底泥,在自
工程用水泥基增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是一种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具较高的延展性能和细密裂缝开展能力,在工程中广泛应用。国内外对其材料性能进行的研究,大多数是基于构件的研究,ECC应用在高墩连续刚构桥桥墩塑性铰区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西部某铁路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
在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驱动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心逐渐向高寒地区转移,冻土作为寒区岩土工程中的承载主体,相对未冻土其力学性能对温度和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变化极为敏感,同时获取其工程力学参数的试验成本较高,如何快捷获取处于复杂水热状态下冻土的工程力学参数,对于降低试验成本和工程面临的失效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非饱和冻土开展冻结细观物理机制研究
川西高原牧区的雪灾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以及救灾困难等特点,所以,持续监测川西高原的积雪是至关重要的。监测积雪可以从积雪覆盖度、积雪分布、雪深、雪粒径等特征作为切入点,其中积雪覆盖度是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生态模型以及积雪定量遥感中的重要输入参数之一。当前,川西高原积雪监测主要以MODIS标准积雪产品为主,其产品数据在川西高原精度不高且普适性不强,其它获取积雪覆盖度的方式有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水环境产生的压力日益加剧,水体污染问题日渐严重,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因此,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水安全状况评价和风险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水污染指数法对黑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状况评价,运用加权综合营养指数法进行了富营养化状况评价,运用健康风险模型进行了健康风险状况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求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综合评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对城市轨道车辆的相关设计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特别是对城市轨道车辆转向架的构架结构,其不仅承担来自车体的各向载荷,还传递着轨道车辆的牵引和制动载荷,转向架构架结构如果在运行中出现疲劳失效,将会对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因此,对城市轨道车辆转向架焊接构架的疲劳强度研究是转向架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疲劳强度评估的结果为其结构疲劳性能评定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