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现状,分析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生原因、结果,探讨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心理资本、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提出降低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的措施,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完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1.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分层便利抽样方法,使用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出勤主义行为量表对重庆市内13所医院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了解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现状,明确不同特征的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2.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心理资本、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出勤主义行为量表、护士心理资本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重庆市内13所医院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Bias-Corrected Bootstrap、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心理资本、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心理资本在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职业倦怠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中介作用。3.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发生原因及结果的质性研究依据出勤主义行为模型,从个人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团队因素四个层面制定访谈提纲,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护士和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s7步法确定主题。结果1.调查医院及其护士的基本情况共在重庆市的13所医院开展调查,其中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2所,社区医院7所;附属医院4所,非附属医院9所。共有3227名护士参与问卷调查,性别:女3115名(96.53%),男112名(3.47%);年龄:21~30岁1798名(55.72%),31~45岁1178名(36.50%),>45岁251名(7.78%);婚姻状况:未婚987名(30.59%),已婚2240名(69.41%);工龄:1~5年1124名(35.83%),6~10年1171名(36.29%),>10年932名(28.88%)。2.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得分为3.01±1.09分,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工龄、聘用类型、职称、职务、医院类型、夜班频率、健康状况、收入满意度的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状况、收入满意度、职务、职称、夜班频率、医院类型和婚姻状况是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3.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心理资本、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护士心理资本得分为4.37±0.67分,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维度得分为21.92±6.94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5.62±3.90分,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24.54±7.29分。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心理资本、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r=-0.186,-0.094,P<0.01),与情感衰竭、去个人化呈显著正相关(r=0.403,0.243,P<0.01);心理资本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呈显著负相关(r=-0.486,-0.428,P<0.01),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1)。心理资本在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15%;心理资本在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情感衰竭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64%;心理资本在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与去人格化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0.35%;4.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发生原因及结果共有16名护士及7名护士长参与质性访谈。护士出勤主义行为的发生原因:个人因素(健康状况不佳、经济状况不好)、工作因素(特殊的工作性质、积极的工作态度)、组织因素(病假管理严格、人员配置不足)、团队因素(缺乏同事支持、团队氛围的影响、领导态度的影响)。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产生的结果:个人层面(损害身体健康、损害心理健康)、组织层面(工作效率下降、影响患者安全)。降低护士出勤行为的改进措施:个人层面(重视自身健康、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组织层面(加强健康管理、优化病假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结论1.重庆地区的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健康状况不佳、收入满意度低、护士长、职称较高、夜班频率较高、二级和三级医院、已婚的护士更容易发生出勤主义行为。2.健康状况不佳、特殊的工作性质、积极的工作态度、病假管理严格、人员配置不足、缺乏同事支持是护士发生出勤主义行为的主要原因。3.护士出勤主义行为、心理资本、职业倦怠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出勤主义行为既能直接影响护士职业倦怠,也能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影响护士职业倦怠。4.护士出勤主义行为会产生损害个人身心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患者安全等消极结果。应重视护士出勤主义行为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健康管理、优化病假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等措施,多途径降低护士出勤主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