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社团检测及传播动力学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单元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抽象成复杂网络进行描述,研究者发现它们具有无标度、小世界、同(异)配性、层次结构和社团结构等部分或全部特性。经典传播模型只关注节点不同状态或类型之间的变化过程,而不考虑网络结构的影响。然而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研究更加关注网络结构、载体的行为模式、传播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等因素影响。网络结构的研究从节点逐步拓展到簇、社团和层次结构,从不同角度对复杂系统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刻画。社团结构的特点是网络中的节点按照某种性质或者特征被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内边是相对稠密的,但模块间边是稀疏的。人是病毒的载体,人们的行为形成的传播链通常具有社团结构特征。然而,社团结构和传播动力学之间存在哪些因素相互影响尚不完全明确;现有复杂网络模型的创建大多基于规则模型,与人类流行病的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络并不相符。本文对社团结构、社团鲁棒性以及基于流行病的传播特征和人们行为模式建立贴近现实生活的传播模型和设计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一个基于二分网络资源分配的社团结构检测算法(Enhancing Community structure Detecting algorithm,ECD)。针对两性疾病的传播特征具有二分性和社团结构,研究了在二分网络中如何识别社团之间的边界来提高社团结构检测质量。二分网络节点分为两类,同类节点无交集,异类节点之间相互联系。本文扩展了二分网络资源分配投影方法,分别找到同类节点之间,节点和它的邻居社团的权重,根据权重大小判断冗余边。利用ECD算法检测二分网络社团结构的同时重叠节点被识别。通过人工和真实网络的实验结果对比,ECD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另外,边是传播动力学中主要“媒介”,重叠节点促进社团间病毒的传播。删除冗余边和对重叠节点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可以抑制该类病毒向其它社团传播。(2)提出一个同配邻居优先连接耦合算法(Assortative Neighbors classification Priority Link,ANPL)。针对大部分真实网络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耦合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了如何在保持子网结构不变的基础上提高相依网络社团鲁棒性。从社团结构、子网间节点度相关性和相依网络上故障传播机理角度分析,在生成的网络上模拟级联失效过程,改变失效节点比例、位置和社团结构强度分析无标度网络耦合而成的双层相依网络的社团鲁棒性和相似性。通过与经典的耦合算法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 ANPL算法的有效性。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具有社团鲁棒性强的多层相依网络模型提供指导。(3)提出一个双隔离策略的易感-感染-隔离-易感(Susceptible-Infect-Quarantine-Susceptible,SIQS)流行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并建立了该模型的演化方程。针对在重叠社团结构的人群中流感、冠状等病毒的传播,不但考虑易感个体在社团内面临不同的感染风险,而且分析感染该类病毒的个体特征。将感染者的状态分为潜伏期和爆发期,潜伏期同样具有传染性,隔离率应该随个体感染的不同阶段动态变化。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值调整隔离策略,在具有重叠社团结构的无标度网络中模拟SIQS流行病传播过程。当局部或全局爆发疫情系统进入稳态时,执行双隔离策略不但比单一对感染者实施隔离策略的隔离密度小,而且减弱流行病从局部向全局传播速度。双隔离策略的效果与疾病的潜伏期、传染率和初始感染密度均有关。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为进一步设计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4)研究了复杂网络流行病分布的均匀性。针对复杂网络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研究中,通常基于均匀混合假设得到解析解,即疾病均匀分布在网络中。然而在真实的社交网络中个体之间的局部接触方式导致疾病就近传播。通过分析典型染病簇尺寸的不足,定义染病簇尺寸熵δ*测量流行病传播中所有染病簇分布的变化情况。在具有长程和局部随机行走的动态网络上模拟易感-感染-易感(Susceptible-Infect-Susceptible,SIS)流行病传播模型,对比动态网络和均匀模式的染病簇尺寸熵。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速度、感染密度、长程运动概率、感染率和活动半径的改变影响疾病分布的均匀性变化。综上所述,不同网络结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进行传播动力学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网络结构、疾病传播特征、病毒载体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建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传播模型和设计合理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其他文献
纳米颗粒物(nanoparticles,NPs)是指三维中至少一维处于100 nm以下的颗粒物,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由于其较小的粒径,NPs表现出独特的理化性质。目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工合成的NPs被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消费品中。由于NPs的大量使用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次生纳米颗粒物不断向环境中排放,NPs在环境中的行为及给环境带来的生态风险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NPs进入环境后将发生一系列
电介质电容器因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率快、使用寿命长及工作稳定性好等优势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脉冲激光等电子系统和脉冲功率技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电池、电化学电容器相比,低的储能密度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进程。加之,随着电子器件不断向微型化、集成化、轻量化及柔性化发展,这就对电介质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和柔韧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容器的储能密度主要由电介质材料决定,薄膜电介质材料因击穿场强高且可实
基因复制可为物种的演化提供遗传基础。复制事件的产生主要有三种类型:染色体非对等交换、转座复制以及全基因组复制。复制基因有三类演化结果,即新功能化、亚功能化和丢失。通常全基因组复制产生的复制基因经新功能化或亚功能化进化出不同的功能,为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以及生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等提供新的适应性,对物种的演化有着重要影响。玉米基因组较庞大,且复制基因多,现有研究推测玉米经历了至少三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
熔盐电解精炼法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技术之一。研究锕系和镧系元素在不同电极上电沉积机制,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为熔盐电解分离提取锕系和镧系元素提供基础数据是非常必要的。本工作在Li Cl-KCl熔盐体系中,以固态金属(W、Mg和Cu)和液态金属(Zn和Bi)为工作电极,在723-923 K温度范围内,探讨镧系元素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并从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比较不同电
在世界范围的能源转型阶段,我国提出了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且热电联产机组在火电中占比也在不断提高。在供暖期,热电联产机组采用“以热定电”运行方式优先满足供热,占用了大部分发电空间,剩余发电空间难以满足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需求,从而导致大量的弃风、弃光。为缓解新能源上网与热电联产机组供热之间的冲突,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热电企业进行运行灵
稀土掺杂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具有优异的可逆荧光调控特性,在荧光开光、光存储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所研究的具有荧光调控行为的光致变色材料在光信息存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可见光不敏感、荧光调控率低以及单一波段的荧光读出等。为此,本文将具有特征红色发光的Eu3+和特征绿色发光的Tb3+作为激活剂,分别引入铌酸钾钠(KNN)光致变色基体中,实现了荧光调控比率的显著提高;同时,利用Eu3+和T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道盲均衡和信号识别是无线电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无线电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无线通信设备和通信数据量爆炸式增长,进而导致电磁频谱资源愈发匮乏,电磁环境日益复杂。此外,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同样也使得非法干扰源的设计与实现更加容易。私设电台、“黑广播”、“伪基站”等非授权广播电台屡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大、稳定性好等优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涵盖了从民用到军用的各个领域,并在各种数码电子产品和混合(纯电)动力汽车以及军用电子产品居于统治地位,其在小/微型器件甚至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也被纳入未来的发展方向。小型化,薄型化的发展趋势直接促成了锂离子电池在柔性器件或者穿戴设备中的应用,它也被视为柔性装备最有前途的动力源之一。在应用于柔性器件时,除基本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下游制造业对钢品质要求越发严苛,研发高强韧性、高耐腐蚀性钢种将是未来钢铁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微量稀土的添加便可大幅度提升钢材的综合性能,当前的研究以实验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微观尺度上的认识,致使稀土的作用本质及内在机理不明确,缺少理论指导是发展稀土在钢中广泛应用的最大瓶颈。本文采用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探索稀土Ce在钢中作用的微观机理,以Ce在钢中的不同赋存状
磷素流失及重金属污染是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口增长与资源流失的压力下,如何减少磷素流失,控制重金属污染,提高农田产出及保障粮食安全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生物炭因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可降低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是一种环保、经济且有效的修复材料,是当前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以猪粪生物炭(Swinemanure-derivedbiochar,MB)、玉米秸秆生物炭(Maize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