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气是一种比煤和石油更优质的清洁能源。然而,高毒和强腐蚀性的硫化氢(H2S)气体在天然气田中广泛存在,这严重地影响了天然气的运输、储存和安全利用。另一方面,H2S也是一种重要的硫资源,可用于生产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然而,传统的脱硫方法往往存在吸收容量低和再生能耗高等缺陷,天然气脱硫领域仍存在许多挑战。因此,发展经济高效的H2S捕集及硫资源转化技术对于提高天然气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变捕集酸性气体CO2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脱硫技术不同的是相变捕集CO2技术只需对CO2气体富集的一相进行处理,可有效地降低再生能耗。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开发H2S相变捕集技术,以降低吸收剂再生能耗、提高H2S的吸收容量以及H2S中硫资源的利用率为研究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采用有机超强碱1,5-二氮杂双环[4.3.0]壬-5-烯(DBN)为吸收剂,低粘度、高沸点的有机溶剂十六烷和正己醇为溶剂,吸收H2S气体后达到了液-液相变的分相效果。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测试证明吸收产物为[DBNH]+[SH]-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结果表明相变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吸收H2S后上、下两相液体极性差异导致。此外,考虑到仅有下相需要加热用于再生,在1 bar和293.15 K下的重量吸收容量计算为0.205g H2S/g下相,这是迄今为止获得对H2S具有的最高的重量吸收容量。当吸收达到平衡时DBN、正己醇和H2S主要集中在下相,而十六烷主要集中在上相。此外,该DBN-十六烷-正己醇吸收体系具有优异的脱硫性能,最高脱硫率高于99%。吸收后的H2S可在80°C下通过N2吹脱解吸,5次循环吸收解吸实验表明每次循环吸收量基本保持不变。对每次解吸后的下相吸收液进行1H NMR分析,发现其化学位移与未吸收H2S前的DBN和正己醇混合液一致,表明该吸收体系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其次,以有机超强碱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DBU)为吸收剂,采用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筛选出了能够实现H2S液-液相变的DBU-三乙二醇二甲醚(TEGDME)-H2O体系。1H NMR和FTIR等光谱分析手段表明吸收产物为[DBUH]+[SH]-盐。UV-vis结果表明两相的形成是由于生成的产物[DBUH]+[SH]-盐具有盐析效应使得低极性的TEGDME从高极性的H2O溶液中分开。此外,考察了不同吸收条件如组分浓度、温度以及H2S分压对吸收负载量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GC)定量分析了体系中水含量对DBU和TEGDME在上、下两相的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上相中DBU和TEGDME的质量百分数基本不受水含量的影响;然而,下相中DBU的质量百分数随着体系中H2O含量的降低而升高,TEGDME的质量百分数随着水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吸收达平衡后上相中仅有溶剂TEGDME,而H2S、H2O、DBU以及少量的TEGDME主要集中在下相。最后,采用液相Claus反应作为吸收剂的化学再生方式,实现H2S可逆捕集的同时将有害的H2S气体转化为硫单质。最后,着眼于将吸收后富含H2S的吸收产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硫有机化学品。探索采用有机超强碱四甲基胍(TMG)为吸收剂与饱和蒸气压低且粘度小的有机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互配,吸收H2S后可达到液-固相变的吸收效果。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FTIR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溶剂对吸收产物的结构无影响,但不能直观的证明吸收产物的结构与组成。通过对吸收产物重结晶处理获得其单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晶体为1,1-二甲基硫脲。综上所述,本文首次提出了H2S相变捕集的概念,开展了三种不同超强碱体系相变捕集H2S的研究。相比于传统的H2S液体吸收剂,本文中的吸收体系挥发性低、粘度小且具有较高的H2S吸收负载量。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降低H2S的捕集能耗及提高硫资源的利用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