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困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异质群体,已引起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学习困难研究的侧重点相应地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分析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70年代以后,人们转向探讨学习困难者的认知特征和认知过程。90年代,人们提出应采用整体化研究思想:既要研究学习困难者的认知心理特征,又要研究其非认知心理特征。本研究即采用这一研究范式。 在我国,学习困难研究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方面,90年代末,有人开始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当前,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认知问题。 学习困难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指两个儿童之间相互亲近的特殊关系。儿童友谊研究主要有三个层次:友谊有无问题、友谊数量、友谊质量。友谊质量被公认为是评价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自我定向是社会认知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指个体对所处内、外部环境内省体验的自我表述,反映了个体对所处环境的可预测性及社交情境象自己所预料的那样切实可行的自信程度。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2—6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发现: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显著偏低,而孤独感显著偏高;性别对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孤独感受年龄的显著性影响。另外,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他们的孤独感。 针对上述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由于社会技能缺陷、语言困难、学习成绩差、缺乏独立性、社会行为不良、注意缺陷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儿童比非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显著偏低,而孤独感显著偏高。社会技能训练、合作学习策略、自我知觉训练、敏感性训练,能够促进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揭示:l 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章自我定向、友谊质量显著偏 低,而孤独感显著偏高。2 学习困难儿章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受性别的影响显著,而孤独感受 年龄的影响显著。3 学习困难儿章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