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一场“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于法国起源,之后“小剧场戏剧”便迅速在德国、美国、日本、荷兰、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兴起,至此,小剧场戏剧揭开了世界现代戏剧的帷幕。20世纪20年代中期,宋春舫发表了《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一文,率先把西方的小剧场运动概念引进至中国,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初具雏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多数的文艺工作者奔赴至战场前线,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1982年9月19日,由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这标志着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正式诞生。《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演出方式、制作结构和舞台语汇、别具匠心的样式创新而引人注目。到20世纪90年代,小剧场戏剧由实验性进入到了先锋性,1993年,由中国戏剧艺术研究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主办“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批新的中国戏剧力量带来了优秀的剧作品,如:《留守女士》、《热线电话》、《情感操练》、《灵魂出窍》、《思凡》等,这些作品的出现,给一度低沉的小剧场戏剧带来了阳光和希望。进入新世纪后,物质经济生活不断发展,民营小剧场日益增多,小剧场戏剧逐渐由实验性和先锋性走向了白领喜剧爆笑戏剧之路,戏剧本就具有娱乐性,然而如果一味的追求娱乐,就缺乏了戏剧的艺术性。戏剧本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从诞生至今的二千多年来,戏剧对现实生活不断模仿、提炼、反映现象、揭示本质,从而深深烙上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认知功能”的烙印。他在他那本著名的《诗学》中提出,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表演使观众产生快感即审美的愉悦,从而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小剧场戏剧,根植于我国土壤三十余年,曾为我们添加了许多欢声笑语,也曾受外界的指责而黯然失色。然而,中国的小剧场戏剧,虽历经坎坷,但也始终前行。中国的小剧场戏剧曾经饱含时尚和前卫气息,也曾凭借对庸俗生活的讽刺、对人类的思考而获得观众的肯定。它是在艺术世界中打破僵化思维的自由探寻与大胆尝试,然而现在的小剧场戏剧却在先锋的路上渐行渐远,远离初衷。中国小剧场戏剧未来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戏剧人面临的一个大命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小剧场戏剧三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道路,并对中国小剧场生存现状进行分析,试图辩证统一的找出中国小剧场戏剧发展变迁的原因和推动力,并基于发展表象究其内在本质,提出有利于中国小剧场戏剧发展的对策。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包括中国小剧场戏剧的背景状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梳理了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源流与变迁。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变迁,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日渐改变,中国小剧场戏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出的艺术形态和艺术思想。第三章从都市人文景观、文化生态环境、资本运营和价值引领四方面对中国小剧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关注小剧场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在对其发展前景产生思索与追问。第四章,以“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入手,探讨小剧场的戏剧本质。戏剧最基本的属性就是艺术文化,商业属性只是它的一个附属属性,一种附加价值,假如为了获得传播和盈利等目的而放弃本来的价值属性,那这样就失去本身的价值含义。第五章,以解决中国小剧场戏剧如何发展为出发点,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对中国小剧场戏剧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最后为结论部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了以往研究小剧场戏剧的碎片化和片面性,从整体出发结合文化定位、生态环境等的变迁,多面立体的探究小剧场戏剧的源流嬗变,并着重于文化思考,不仅要找出阻碍小剧场戏剧的问题所在,并且综合而系统的探究中国小剧场戏剧转变的本质性原因,将文化背景、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及小剧场自身调节力四方相结合,提出对于小剧场戏剧发展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