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国家重新提出土地整理以来,全国广泛开展了土地整理实践,并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初期的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随着土地整理事业发展,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等目标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及难以量化性,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对其难以定量要求。科学的区域土地整理应在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定量确定土地整理时空分布基础上进行。随着土地整理实践的开展,目前已有大量项目竣工验收进入运营阶段,这些项目决策是否正确、预期目标和效益是否实现等尚不明确,急需进行后评价。而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进行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定量地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已成为当前提高区域土地整理规划水平和项目决策管理水平,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持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动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后评价基本原理以及原则的指导下,总结了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内涵,探讨了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建立了土地整理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标。惠民县以前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在前期规划开展方面下的力度很大,但是在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方面的力度却明显不够。本文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土地整理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及评分标准,并应用到惠民县的土地整理项目中进行了分析和检验。通过对惠民县石庙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将获取的数据运用所建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了项目区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最后的总分值,得出惠民县的土地整理项目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方面的效益情况,并做出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本研究成果丰富了惠民县土地整理理论,将对惠民县土地整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