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军训是一项在中国实施近百年的传统,到今天,军训的形式和内容变化不大,但其蕴含意义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军训本身、及参与军训的人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发明为理论框架,试图描述和分析军训的现状及其意义嬗变,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田野志资料显示出,大学新生军训是一个几乎剥离了群体成员个性特点的、同质性极高的共同体阶段,在其中新生无条件服从军训教官的命令,受到严苛的规训和磨炼,为争取集体荣誉而努力,学习到关于未来生活的经验。军训结束即是开学典礼,意味着大学生活的正式开始。这一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维克多·特纳的“成人仪式”模型,具有与其相似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军训原初意义的回溯可以看到,法律政策上来讲,大学生军训是国家规定代替兵役的义务;而其出现之初,也是伴随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显然与今天的军训所蕴含的意义相去甚远。这种意义嬗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虽然抵抗外敌的必要性一再减弱,但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个人身体的征用,外部环境并不能说明变化的理由。对今天军训的田野调查发现,执行政策的学校军训总指挥有着很大的灵活度和操作空间,有的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军训,采取一些新颖有趣的措施;国防生教官处于实际执训的一线,如何训练、如何演讲都带着连、排长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体现了他们自己对军训的认识和态度,也有意无意地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辅导员更多关注的是处于军训中的学生,而非军训本身;大学新生则更加多元化,他们在军训中的体验与个体背景、知识、性格等因素息息相关,较为共通的是,他们会更加关切自我发展和成长,而并非宏大话语。各个主体怀有各自的目的,从而对军训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行动,这些话语和实践在合作、斗争和妥协中达成了一致——即共同将军训发明为成人仪式。而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个体、社会对国家力量的消解,显示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迹象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