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研究——从高技派建筑到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演进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kk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 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 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学思潮以及技术的哲学本质、价值和 技术文明,并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观和发展观的两大走向以及对技术的多元批判, 指出当代人类决不是简单地抛弃现代科技文明而回到原始洪荒时代,而是要促 进科技的人性化以及科技、生态、社会和文化的谐调发展,确保发展的可持续 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哲学思想上的基础。 其次,通过对高技派建筑(狭义的高技术建筑)的求本溯源,回顾了近现 代建筑发展中的高新技术及其影响,阐述了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思想及其美学 观。根据技术哲学对技术的研究以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的三次建筑技术 革命,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 共四个阶段,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 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 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 道路——数字化、生态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逻辑结构。 再次,以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特征为研究的起点,概述了 生态学的学科分支、研究方法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地分析了早期 朴素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剖析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 性的绿色运动以后)“生态决定论”类型和“技术决定论”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 设计理论和实践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 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建筑观及其相应的宏观生态策略框架,并以此 为依据进一步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框架,认为生态建筑的普及 与推广必须从“浅层”的技术和经济层面走向“深层”的价值和制度层面,指 出当代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的发展呈现出高技化、数字化趋势,为本文的研究 建构了理论平台。 最后,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以及数字技 术在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探讨了当代建筑在数字技术革 命、生态技术革命中的演进,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当代高技术生态建筑及多 元化探索,前瞻性地指出在当代数字技术、生态技术和建筑科学技术融合的趋 势下,数字时代、生态时代的数码建筑(数字建筑)生态建筑和高技术建筑通 过融合的技术手段走向了“三位一体”的融合道路,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两大理论框架—— 技术体系和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总结性地倡导并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的今天,技术作为“一种拯救的力量”使得高技术生态建筑成为人类面对当今 和未来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一种积极、理性的探索,无疑是人类文明、科 学技术与建筑进步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当代和未来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关键词:哲学思想,技术,高技术建筑,生态技术,生态建筑,数字技术,高技术生态建筑
其他文献
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资本的国家界限,却将城市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竞争的前沿,城市必须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大型城市事件作为城市战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学位
城市居住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的全方位转型带动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居住区规划面临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开发规模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带来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变,使居住区噪声来源越来越多样化。步入新世纪,根据我国国情,向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而健康
生态危机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建筑领域,那些以强大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办公楼,其能耗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建筑,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生态办公建筑已成为
学位
回顾医院建筑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的发现,医院建筑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正是由于医院建筑的多变性,有越来越多的医院需要进行更新,扩建.然而由于缺少
《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国在2013年将会形成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老年人口数量很可能突破2亿,社会老龄化趋势将不可逆转。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西安自本世
室内空间界面装饰性细部设计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室内空间界面装饰性细部设计的概念分析入手,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类型学等相关理论,针对室内空间界面装饰
老城区社区更新是目前城市发展的主题之一。武汉市一些以里弄为主的社区,它们大都建于20世纪20~30年代,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们以其独特丰富的建筑形态、和睦的邻里氛围,成为该市城
从适应性的观点来看,传统上的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室内设定温度为一固定点,且没有考虑人的主动控制调节能力是不恰当的。适应性热舒适理论充分考虑人们对其生活环境的主动调
本文将大学校园在与城市互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归纳总结,从校园发展模式与城市的互动、校园功能与城市的互动及校园空间与城市的互动三个重要层面上进行分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