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陈斌教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用药经验,发掘核心药对及组方,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陈斌教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提供更多的思考。方法:(1)筛选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陈斌教授门诊和住院部5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157诊次。用Excel表格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统计相关数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西医诊断分期分型、中医证型、症状、舌脉及处方等。依据《中药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创建中药数据库。(2)运用古今云医案平台(V2.2.3)软件,结构化电子病历,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中药频率,分析中药的性能,如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药物层次聚类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51名患者,有30名男性患者,有21名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3:1,年龄统计以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比达43.13%。(2)统计到冒烟型患者1例,活动型患者50例,根据M蛋白分泌的类型,其中Ig G型患者26例,Ig A型患者18例,轻链型6例。根据DS分期,III/II/I期患者分别有17例/28例/5例,B亚型患者有15例。初诊36例,复发15例。(3)根据患者就诊时中医症状统计显示,本病以乏力(111次)、腰痛(48次)、肢体麻木(37次)、咳嗽(33次)、水肿(25次)、睡眠差(20次)、大便干结(18次)、食少纳呆(18次)、腹胀(18次)、胸闷(17次)等为主要症状。(4)根据舌象、脉细统计显示,出现频次较多且有病理意义的舌象有:舌绛、苔白厚、舌红、少苔、舌淡白;脉象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脉沉细、脉沉、脉弦细、脉弦、脉细。(5)根据证候统计依次排序:痰瘀互结(106次)、肝肾阴虚(23次)、脾肾阳虚(21次)、气血不足(5次)、热毒炽盛(3次)。(6)本次研究共涉及190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05次。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是牛膝(102次)、丹参(101次)、甘草(98次)、陈皮(94次)、薏苡仁(94次)、黄芩(88次)、白花蛇舌草(83次)、茯苓(76次)、党参(64次)、当归(54次)。(7)使用频率高于20次的中药有26味,根据中药功效可分为8类,使用频率前三位的是补虚药(431次)、清热药(270次)、活血化瘀药(235次)。(8)药物的性味及归经统计显示,药物四气使用排名前三的是:温性药使用733次,占比34.82%,平性药使用共530次,占比28.59%,寒性药使用602次,占比25.18%;药物五味使用排名前三的是:甘味1161次,占比36.59%,苦味1009次,占比31.79%,辛味622次,占比11.19%。药物归经使用排名前三的是:脾经(48.98%)、肝经(40.81%)、肺经(38.68%)。(9)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百分比排名前五名的是:伸筋草-牛膝(0.95),杜仲-续断(0.9)、山慈菇-丹参(0.88)、山慈菇-牛膝(0.84)、泽兰-牛膝(0.82);支持度百分比排名前5名的是:牛膝-丹参(0.51)、牛膝-薏苡仁(0.44)、丹参-薏苡仁(0.43)、白花蛇舌草-牛膝(0.41)、黄芩-薏苡仁(0.4)。(10)将统计所得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第一组:甘草、陈皮、茯苓;第二组:牛膝、丹参、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黄芩;第三组:党参、山药、黄芪、白术;第四组:当归、川芎、蒲公英、浙贝母、泽泻、苍术、山慈菇、木香、乌药、杜仲、续断、泽兰、伸筋草、白芍。(11)对常用中药分析发现与经典方剂高相似度的是:三痹汤、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大秦艽汤。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57诊次临床处方的数据挖掘,归纳陈斌教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遣方用药规律,结合陈斌教授多年的临证经验,总结出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为痰瘀火毒,病机总的表现为正虚邪实;临床辨证分型主要以痰瘀互结为主;治法为调补肝肾,活血清热化痰,同时注意顾护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