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局部特征加强的生物医疗命名实体识别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da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非结构化生物医疗文本中识别命名实体是信息提取的重要过程,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命名实体识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长短期记忆网络在通用领域中已显示出强大的命名实体识别能力。但是,在生物医疗语料中,实体的复杂组成和长句中大量不相关单词的干扰使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性能降低。许多生物医疗实体的名称通常很长,使得边界识别更加困难。本文发现,在生物医疗命名实体识别中加强单词特征之间的局部联系可以提高性能。为了达到在生物医疗命名实体识别中加强局部特征抽取的目的,本文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1)为了生成单词局部上下文表示,本文利用不同宽度的卷积核加强局部特征提取,同时结合了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提取单词全局信息特征的优势,提出了两种不同组合的新型神经网络结构,分别是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串行结合和并行结合。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和其他最新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两种神经网络结构在生物医疗语料数据集上均取得了显著改善。(2)为了充分利用句法和语义信息,例如句法依赖树和谓语动词-论元结构,并同时保留局部结构信息特性,本文提出基于图卷积网络增强句法和语义信息的生物医疗命名实体识别。利用有向图分别表示句法和语义两种类型信息,并使用图卷积网络生成单词对其句法邻域敏感和相对于谓语动词的语义含义的特征表示。实验结果表明充分利用依赖树和谓语动词-论元结构信息对生物医疗命名实体识别的准确性有提升作用。(3)为了优化网络结构,并对局部关键特征分配较多的注意力,本文提出混合注意力机制,以动态地利用全局和局部信息。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对单词进行全局性建模,同时利用可学习的高斯先验分布对单词局部性建模,自适应确定局部窗口的中心位置和宽度。然后引入融合门将注意力块的输出和单词在序列中的顺序信息结合起来,以形成修订的单词输出向量。实验结果表明,上下文信息和局部信息是互补的,引入局部注意力机制可以改进实体识别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脑科疾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许多研究学者开始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脑科疾病的检测中。现有的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识别算法(如SVM、KNN等)都需要先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特征筛选,提取的特征往往都缺乏医疗解读性,并且容易引发维度爆炸。另外,抑郁症语音的识别中,常见的MFCC、LPCC语音特征提取方法具有单一维度性,缺乏可解释性和推广性差等缺点。卷积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多层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特征自学习能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土地资源节
免疫组化技术是癌症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客观、快速、准确得出诊断结果,对推动医疗自动化诊断有显著作用。阳性染色所对应的
天然产物全合成在有机化学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是有机化学专业化应用的前沿,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从自然界中分离天然产物通常受到产量及分离难度的限制,这使得人们难以
结构光测量技术是三维质量检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该技术具有具有非接触、速度快、精度高、实时测量性能优越等优点,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测量范围内的高精度三维点云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于人脸识别、工件质量检测、三维形貌测量、运动跟踪、模式识别、逆向工程等领域。但是在对复杂增材制造件进行三维质量检测时会产生如下问题:投影仪的投影范围为矩形,而增材制造件复杂且不规则,导致测量生成的点云包含大量冗余信息;受结构光测量系
路径规划技术是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热点。针对智能机器人在进行全局路径规划会有多个目标点的实际情况,就会有机器人路径的平衡优化问题,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反向学习的改进
通过电极间所激励的空间电场驱控液晶分子偏转来构造特定空间排布,实现微纳控光与光敏基础上的高效波前测量与调变这一方式,是近些年所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一项高效能自适应光学探测手段。电控液晶微纳控光结构以其驱控灵活、控光变换稳定可靠、功耗低、易与其他功能结构匹配耦合甚至集成等特征,显示出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开展了基于控光用向列相液晶材料的介电特性,构建用于扩展波前测调能力的电控液晶微镜矩阵的研究。通过
删失型数据广泛存在于工程实践与管理中,对于数据驱动的物流决策方法和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删失型数据由于其删失机制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决策方法和模型难以有效处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在线评论数量急剧增长,产品评论成为人们购物消费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是网络中的虚假评论却在逐年增多,其发布者多为专业的虚假评论用户群。虽然国内外研究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逐步迈向高精度,航天器在轨观测精度越来越高。在航天器对地观测时,由于航天器内部存在一些作动部件,会因为自身的微振动影响观测精度。当前对于航天器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