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透砂岩储层广泛发育于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它具有储集孔隙空间小,渗流能力差,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岩性、电性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识别困难等特点,如何有效地利用测井资料评价低渗透砂岩储层,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五号桩油田桩62-66块沙三下亚段I油组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工区,对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物性参数定量解释以及流体识别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以吉林油田让11井区泉四段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开展了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及微裂缝评价研究工作,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测井评价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主要内容包括:(1)综合五号桩油田桩62-66块沙三下亚段I油组地质、测井、开发、分析化验等资料,从地层水矿化度、地层岩性和泥浆侵入等方面入手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测井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岩石物理实验资料、测井环境以及地层发育地质背景的分析,深化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成因机制研究,梳理不同类型储层的电测井响应特征,为研究区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提供成因理论支持。认为地层水矿化度差异、复杂岩性以及泥浆滤液侵入等因素是导致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复杂的主要原因。(2)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五号桩油田桩62-66块沙三下亚段I油组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压实、胶结、溶蚀等一系列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孔喉特征影响显著,通过视压实率、视胶结率、视溶蚀率和视微孔隙率等参数的计算揭示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对中值压力、孔喉半径、迂曲度和均质系数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定量控制,并基于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测井曲线与各成岩作用参数的非线性拟合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定各成岩作用参数对孔隙结构影响的权重大小,建立新的孔隙结构评价指数Q,该指数与压汞实验得到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具有更好的相关性,验证了其可靠性,从而建立了一套从微观成因角度出发的孔隙结构测井评价方法。(3)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普遍存在储层物性参数求取精度低的问题,以五号桩油田桩62-66块沙三下亚段I油组储层为例,引入岩石物理相进行储层分类和约束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实现研究区取心井储层的岩石物理相划分,采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提取各岩石物理相测井响应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完成未取心井段岩石物理相的划分,进而实现基于岩石物理相约束的储层物性参数预测工作,其解释精度较以往有显著提高,现场应用效果良好。(4)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流体识别困难的问题,以五号桩油田桩62-66块沙三下亚段I油组储层为例,运用图版识别技术,提取对储层流体性质敏感的测井参数,充分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和地层水特征等因素,创建不同的敏感参数交会图,放大油层与水层的微弱差别,建立油水层识别交会图版。并将现代数学地质方法引入流体识别中,建立了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5)以吉林油田让11井区泉四段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就测井资料在裂缝定性识别和裂缝参数定量表征方面的应用展开研究、探讨。以常规测井资料为主要手段,建立了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裂缝定性分类评价方法以及基于综合概率指数法的定量判别方法,定性、定量结合完成低渗透砂岩储层宏观裂缝测井评价;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物性分析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研究区微裂缝的镜下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差异性的影响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集中程度函数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评价参数表征方法。本论文针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评价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思路和解决办法,为复杂低渗透油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污泥处理过程需要进行污泥厌氧消化,厌氧消化后的污泥经压滤脱水处理后产生大量废水,该种废水氨氮浓度在500~1000mg/L,处理难度较大,不适宜直接进行生化处理,需先进行物化法
目的探讨血钾不高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最佳补钾方式。方法 2011.02-2012.02间纳入我院血透中心住院患者50例,均使用含钾浓度为2.0 mmol/L的透析液透析,选择自身交叉对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也在日益扩建,但国家给予公路建设的资金并不宽裕,如何充分运用好有限资金,这就需要对公路工程造价进行监控。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与经验,对公路工程招
文章分析了三季度兵团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三季度兵团经济总体回升,但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复杂形势、新疆社会稳定因素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