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价同步性”(亦称股价“同涨同跌”,一般用R2度量)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近年来财务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本文收集1994-2004年中国股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不同交易策略,对股票收益的“惯性”和“反转”与R2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检验,以此考察“信息效率观”和“定价无效观”两种不同观点在解释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上的适用性。该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理论上揭示我国证券市场股价同步性的生成机理,为投资者认清和掌握股价同步性背后的经济含义和生成机制提供科学证据,也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股价“同涨同跌”和提高市场定价效率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研究发现:
(1)我国股市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短期“惯性”现象,而存在显著的长期“反转”现象,并且反转效应随着R2的上升而逐渐减弱,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信息效率观”不符;
(2)经市场模型和三因素模型调整后的反转收益与R2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反转收益与股价同步性显著负相关;
(3)在牛市阶段和熊市阶段存在较显著的短期“反转”现象,并且不同市场态势下短期反转效应与R2大小的关系不同,两者在牛市阶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熊市阶段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市场态势下R2代表的经济含义不同。
总体上,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支持“信息效率观”对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的解释,即我国证券市场股价同步性反映的不是股价中包含公司特定信息的多少。基于此,本文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1)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及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3)区别对待股价的“同涨”和“同跌”现象,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降低股价同步性。
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一个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为文献评述,包括回顾基于“信息效率观”和“定价无效观”两种不同观点对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的研究,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第三章是研究设计,介绍了本文实证分析中样本数据的选取、股价同步性的估计方法、惯性和反转交易策略的构建、实证模型的构建和本文的研究程序。
第四章是实证结果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股价同步性与收益惯性和反转之间关系的分析、时间系列分析结果。
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启示,首先总结第四部分实证分析的主要研究结论,接着介绍本研究所获得的启示和政策建议,最后介绍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