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胡索是中药炮制醋制法的代表药物,“醋制入肝经”是炮制归经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延胡索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基础上,对其醋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药效学指标变化及主要成分代谢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延胡索经醋制后,对其入肝经作用的影响。首先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醋炙延胡索最佳炮制工艺。以辅料用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及翻炒频率为因素,以延胡索乙素、甲素等有效成分含量为指标考察工艺。结果显示:每100g延胡索用醋20ml,密闭浸润30min,在150℃160℃温度下,以每分钟40次的频率翻炒6min为最佳。以最佳工艺制备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醋制前后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醋制后延胡索乙素增长30.09%,延胡索甲素增长23.56%,黄连碱增长20.02%,总碱含量增长19.85%的结果,验证了醋制增加了延胡索药效成分溶出,起到了增效的作用。其次,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模拟“暴怒”,以冰浴模拟“寒邪”侵袭建立的“气滞血瘀证”急性血瘀大鼠为模型,对给药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延胡索生品和醋品对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且相同剂量下醋延胡索各项指标改善作用强于生品;从全血粘度(200 s-1、50 s-1)、血沉方程K值、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几个指标看,相同剂量下醋品组较生品组有显著性差异,醋延胡索化瘀作用较生延胡索作用强。证明醋制延胡索组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作用,能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多入肝经,以激发肝疏肝行气,散瘀止痛作用,本实验验证了延胡索醋制引药入肝经,增强药效。再次,通过对肝脏内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检测,发现延胡索生品和醋品对大鼠CYP450酶效应的肝脏系数、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及CYP450酶含量三个指标,均有降低的作用,特别是醋品对CYP450酶含量抑制作用明显。结果显示:与健康组比较,高剂量的延胡索生品和醋品对大鼠CYP450酶效应的肝脏系数、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及CYP450酶含量均有显著降低的作用趋势,特别是对CYP450酶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醋品影响更显著。综合分析,给药组均可降低检测指标,特别是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和CYP450含量的降低,表明其活性降低,提示延胡索对肝药酶有酶抑制的趋向。推测延胡索醋制增效,可能与抑制肝药酶的活性,减慢药物的代谢,从而使其滞留时间延长有关。最后,通过药代动力学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延胡索乙素单体灌胃的大鼠不同时间点所取血液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绘制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发现延胡索乙素在0.75h左右达到最大浓度0.219μg·ml-1,之后含量开始下降,并伴有未知成分的峰出现。通过液质联用分析,得知THP在体内的物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入血主要成分为延胡索乙素原形,经过一定时间后部分发生分解,经推测,产生两种可能产物,保留时间分别为2.28min(A)、17.31min(B)。经初步解谱分析这两种物质均有过半碎片离子峰能够与延胡索乙素相互吻合,认为是THP经代谢得到可能的代谢产物,通过图谱推断产物A可能的结构有两种,即延胡索乙素分子结构中11、12位被亚甲二氧基(-O-CH2-O-)取代,6位或者8位被甲氧基(-OCH3)取代。产物B在其四个可能的取代位(5位、6位、8位、13位)中,两个位置被羧基(-COOH)、羧甲基(-OOCHCH3)取代,故有3×4=12种可能的结构组成。此结果为延胡索乙素体内转化及延胡索醋制入肝经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研究依据。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以上四部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药延胡索醋制入肝经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验证和阐述,是较系统诠释中医归经理论又一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