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神经鞘瘤是一种发生于神经鞘膜细胞肿瘤,大多为良性,外周神经最常见,神经干走行部位多发,头、颈部、躯干、四肢最多见。深部者多位于后腹膜、后纵隔。神经鞘瘤发生于胃肠道的极为少见。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aoma,GS)属于胃肠道来源间叶源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3%,胃是其最好发的部位,占所有来源于胃肿瘤的0.2%[1,2],术前误诊为胃间质瘤非常常见。胃神经鞘瘤良性多见,恶性报道很少,发生概率也极低。近些年,随着对胃神经鞘瘤的报道逐渐增多,大多以CT的影像表现为主,MRI的影像表现很少介绍。本病临床无明显特异性,有时术前诊断不明确,很容易错认为胃间质瘤(GST)。以前,病理不能将胃神经鞘瘤和胃间质瘤、平滑肌瘤加以区分,但随着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不断发展更新,S-100的精确表达,胃神经鞘瘤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病理特点,可以将它与胃来源肿瘤,特别是间叶来源肿瘤区分开来。本课题研究对所收集24例胃神经鞘瘤的病理进行分析,与CT及MRI影像特征相互比对照,能让更多临床医师,特别是影像科医生更清楚的了解胃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胃神经鞘瘤有着明显的CT及MRI影像特征,通过对其学习,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掌握其形成基础,对该肿瘤的临床、放射诊断及后期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临床手术及术前评估提供更多的资料和信息,特别是MRI多平面多角度分析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术前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CT及MRI影像特征,并分析其病理基础,相互对照,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进而提高诊断水平。从影像上对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等难鉴别的疾病进行进一步了解,并学习其病理形成基础,进而对该肿瘤的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较大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北仑人民医院(即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胃神经鞘瘤24例,查阅并分析其CT和MRI影像资料,24例患者中,全部进行了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有11例还进行了 MR平扫+增强检查。全部24例均行胃部肿块切除手术,并对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经两名主治(或副高)以上医师进行诊断分析,并与病理表现及形成基础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影像与病理之间的关联。结果24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实性,边缘光整。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21例,位于胃窦2例。病灶单独向胃腔内突出隆起5例,单独向胃腔外突出隆起9例,同时向腔内外突出10例。其中13例病灶向腔内突出黏膜面可见溃疡形成。20例病灶内部密度非常均匀,2例病灶可见不同程度囊变,1例病灶内部可见明显粘液变性,1例可见环形钙化。增强后,21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3例呈明显强化,均呈渐进性强化过程。结论位于胃壁粘膜下圆形及类圆例形病灶,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平扫无明显出血、钙化、坏死,病灶可突向腔内外。增强后动脉期轻度或轻微强化,也可以不强化,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后期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过程为渐进性强化,强化高峰出现在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强化均匀,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少见,腔内隆起面溃疡形成者,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