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胃肠上皮化生(GIM)是胃的癌前病变,目前有多种内镜技术可以筛查或评估肠上皮化生,传统的白光内镜(WLE)与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不一,光学增强内镜(OE)是目前一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但是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因此了解了解这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1.探究白光内镜(WLE)、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上皮化生(GIM)是胃的癌前病变,目前有多种内镜技术可以筛查或评估肠上皮化生,传统的白光内镜(WLE)与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效果不一,光学增强内镜(OE)是目前一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但是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因此了解了解这种新兴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1.探究白光内镜(WLE)、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光学增强放大内镜(ME-OE)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能力。2.评估醋酸增强放大内镜(ME-AAC)和放大光学增强内镜(ME-OE)各自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所需要的时间。3.专家组与非专家组通过评估使用光学增强放大内镜(ME-OE)诊断的胃粘膜肠上皮化生(GIM)图像,分析每人及每组的诊断准确性和各人及各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方法选取从2019年8月到2020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的156名患者,按照WLE、ME-OE、ME-AAC的顺序依次检查胃内是否存在可疑GIM,并在最后认为存在GIM的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及在胃窦、胃角行三块随机活检,三种内镜均未发现可疑GIM,则在胃窦、胃角行三块随机活检,胃腔内任何异常的部位定义为WLE可疑GIM部位,喷洒醋酸后,胃腔内出现醋白反应,放大镜下出现脑回样或绒毛样改变定义为ME-AAC下可疑GIM部位,使用ME-OE mode1模式对可疑部位进行放大,发现亮蓝脊(LBC)被认为是ME-OE下可疑GIM部位,以病理评估为参考标准,比较三者诊断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分析ME-AAC和ME-OE的诊断时间,并且两名专家和两名非专家评估使用ME-OE诊断的GIM图像,比较各自的诊断准确性和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156例患者中有68例(43.6%)检出GIM。ME-OE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准确率是91.7%,其次是ME-AAC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准确率是86.5%,WLE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准确率是51.9%。按活检部位来说,ME-OE的整体诊断准确率高于ME-AAC(P=0.011)和WLE(P<0.001)。ME-OE的平均诊断时间低于ME-AAC(64±7s vs 151±30s,P<0.001)。4名医师的总正确率为79.2%,2名专家的总正确率为83.3%(83.3%,83.3%),2名非专家的总正确率为75%(76.7%,80%)。最后,专家(k=0.862)和非专家(k=0.800)观察员间的一致性较强。专家组内部一致性较强(k=0.713,k=0.724),非专家组内部一致性一般(k=0.667,k=0.598)。结论与WLE、ME-AAC相比,ME-OE对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无论是从诊断能力还是在时间上都更有优势,并且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家,使用ME-OE对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都较好,对于内窥镜医师特别是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来说,ME-OE是一种高效、方便、省时的内窥镜诊断方法。
其他文献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难治性乳腺癌,具有高转移、高复发,高死亡率的特点,在所有乳腺癌类型中预后最差。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和化学治疗为主。研究表明,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DRD2)在多种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中部分DRD2拮抗剂,联合化疗药物能够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甲氧氯普胺作为一种DRD2受体
背景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五,其主要组织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且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由于食管癌患者初诊时多数处于中晚期,另外治疗后的高转移率及高复发率,导致预后较差。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Profilin 2(PFN2)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对肌动蛋白反应进行调节而影响细胞运动。研究发现PFN2与恶性肿瘤的增殖、凋亡、浸润及转移相关。生物信息学发现PFN2在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具有异质性高、侵袭力强、预后不佳等特点。目前,深入探究DLBCL的发病机制、找寻具备治疗潜力的新型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KRAB锌指蛋白(Krüppel-associated box domain-zinc finger protein,KRAB-ZFP
背景目前肺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肺癌病理类型。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低氧,能够通过脂代谢调控肿瘤细胞迁移。目前对肺腺癌转移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阐明肺腺癌细胞在低氧条件下迁移的机制对于治疗肺腺癌、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必要。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CoA carboxylase 1,ACC1)是调控脂肪酸代谢的限速酶,其在肿瘤细胞的脂肪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靶向ACC1的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具有易复发、易转移等特点,临床预后极差。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靶向治疗、肝移植等,肝癌的5年复发率高达70%。HCC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HCC患者生存率。肝硬化是肝癌的早期病变,目前肝硬化向HCC的转化中仍缺乏有效的无创性血清诊断标志物,AF
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相关性死亡中排第四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胃癌的筛查未普及等原因,中国胃癌在诊断时多已是晚期胃癌,胃癌常见的转移部位是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而胃癌发生卵巢转移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转移癌,被称为Krukenberg瘤。据报道,胃原发灶手术切除后随访观察期间Krukenberg瘤发生率为3
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即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GEJ),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隐匿且解剖部位特殊,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影
背景胆囊癌是胆道最常见的癌症,极具侵袭性。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胆囊癌的致死风险较高,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期为6个月,且5年生成率低于5%,其形势极其严峻。由于胆囊癌症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已处于但胆囊癌晚期,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可采取外科治疗,根治性切除加上细致的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治疗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探究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场病理点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孤独症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据报道,N-乙酰半胱氨酸(N-acytylcysteine,NAC)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社交行为、易怒、自我伤害和焦虑样行为等症状,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自噬功能异常及Notch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孤独症样行为学异常是否与调控自噬功能及Notch信号通路有关有待研究。目的探讨NAC是否通过调控自噬功能及Notch信号通路异常
背景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组蛋白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在转录调控过程中非常重要,组蛋白H2A的泛素化抑制基因表达,组蛋白H2B的泛素化促进基因表达。USP49是USP家族重要的一员,已有研究报道USP49可以直接结合和去泛素化p53蛋白,调控p53蛋白稳定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USP49也是组蛋白H2B的特异去泛素化酶,可能通过调节组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