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由邻避项目建设引发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多,一些邻避冲突最终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损坏公私财物,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研究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冲突升级的影响因素和发生逻辑是提出有效防治对策的关键。 民众对邻避项目的抗议并非一开始便以激烈的非理性抗争爆发出来,那么是哪些因素引致了邻避冲突的不断升级,并最终导致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冲突升级逻辑?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进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四川“什邡事件”进行了研究。四川“什邡事件”是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大,事件过程清晰完整,文献、报道丰富,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 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法对“什邡事件”的案例进行梳理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着个体制度内抗议-集体理性抗争-集体行动暴力化的集体行动路径。进一步地分析个体制度内抗议-集体理性抗争-集体行动暴力化的演化过程发现:第一,在个体行动向集体行动的转向中,制度内的利益表达渠道及其效果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二,在集体理性抗争向集体行动暴力化的转向中政府的应对策略和集体行动的组织化程度对集体行动的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并据此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完善制度内的利益表达渠道;第二,健全环境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第三,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邻避抗争中的利益凝聚、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