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化和激烈化,全球银行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兼并和收购浪潮,银行业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电子信息化和金融创新使银行机构有更多机会从事风险投资活动,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导致银行业脆弱性日益增加,银行危机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呈显著上升趋势。现有文献对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实践展开的,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分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分析国际环境及我国的经济现实出发,提出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必要性及研究意义。首先,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金融稳定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比较借鉴。其次,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金融稳定(以上海为例)进行初步测度。再次,在回顾上海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历程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方法中的产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非结构主义方法中的H统计法测度上海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情况;再利用金融稳定指数对上海的金融稳定情况进行初步的衡量。接着,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探讨上海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并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总结本文的结论。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理论上看,最优的市场结构并非是完全竞争,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的市场结构。(2)从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中,银行体系的市场集中和市场竞争对维护金融稳定都有正效应,两者并不矛盾,银行的集中度并不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充分指标。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质,保持一定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适度的集中和适度竞争的完美结合,是一国在金融稳定前提下的最优银行业结构布局。(3)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总体状况(以上海为例)的衡量,无论是采用结构主义还是非结构主义方法,结果都表明: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以上海为例)在2000-2011年间得到显著加强,总体上处于垄断大于竞争的状态。(4)运用计量分析法对上海市金融稳定状况的衡量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上海金融体系没有出现极不稳定的情况,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发展。(5)实证结果表明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适当保持一定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同时,长期的银行业竞争程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大于其短期的影响。 本文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能有所创新:1.立意新:以银行业结构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此角度尚未得到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视。2.方法新:运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H统计法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进行多角度考察。3.指标新:从金融稳定角度设定了其指标体系,并选取9个核心指标对上海市历史年份的金融稳定进行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