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的契合——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历史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的文艺复兴文学研究中已初见端倪,并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译介和相关现象的探讨上,对新历史主义的若干核心问题尚缺乏宏观比较视野下的深层阐发。本文力求在研究对象的理论特征、批评策略和方法等重要问题上给新历史主义找准定位,达到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升华,并结合新历史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应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作出思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新历史主义的产生。首先对新历史主义产生的学术背景进行了宏观的整体把握,认为它的产生主要是对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狭隘的文本研究的学术纠偏,是对旧历史主义的历史客观决定论的反叛。形式主义理论发展的极端化,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研究领域,直接促生了新历史主义。然后就新历史主义产生的理论资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指出,新历史主义的思想来源非常驳杂。 第二部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这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决定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具有文化批判的政治批评,但这种批判的目的不在于马上颠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在于对此制度所依存的原则进行质疑 第三部分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和方法。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第四部分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历史主义被介绍到国内以来,理论分析较多,而实践应用该理论则较少。新历史主义在国内的实践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时期以来一批非主流历史小说的创作和批评;一是兴起于当时的“重写文学史”运动。本章通过对这两个现象的回顾和研究,分析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运用的得失,最后指出我国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认识误区。 第五部分新历史主义的悖逆处境:突破传统藩篱,身陷理论图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全面审视新历史主义,种种理论困境已经在它的操作实践中突显出来。本章通过对新历史主义所面临的悖论性处境的分析,从而对新历史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做出整体评估。 结语:足音永不消逝论文最后总结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价值及其对我国文学创作与文论批评的启发,展望了诗学与政治学、文化与个体、古代与当代等多方面因素在历史的大场地中积极对话的局面。
其他文献
唐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广阔,文治武功,而唐诗作为最能体现有唐一代时代风貌的文体,一直以来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备受青睐。任何一首诗的
本论文是关于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黄溍是元代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诗文创作、文学思想和学术思想在元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笔者在全面观照黄溍文学作品的基
学位
有人曾说,“美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言其古老,西方可追根至古希腊、罗马,中国可溯源到春秋战国,那是虽无教育学、美学,却已有审美教育的萌芽;说其年轻,真正专门论
针对靖安油田试验区块非均质性强、微裂缝发育、水驱效率低,地层水矿化度在5×104 mg/L左右,提出“可动凝胶十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配方,从4个方面对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评
《庄子》的世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其中对人生哲学的探讨是《庄子》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阐述,散见于各篇,但其核心思想集中在内篇,而其中的《大宗师》是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