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企业债券为依托,附带有条件的转股权,其持有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约定的价格将可转债转换为发行人的公司股票,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种较为成熟的混合型金融衍生工具。十九世纪中旬,美国发行全球第一只可转债,预示着可转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可转债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某些特定类型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然而,我国特有的证券市场发展背景,导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呈现出股权融资畸高的特点。无论是配股还是增发,都涉及到公司股本规模迅速扩张,往往直接导致股价的恶性下跌。在这一背景下,可转债这种能够缓解股本扩张压力的再融资方式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初,中国出现了首只可转债,在其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由于推出的时间较短,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完善,可转债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上市公司运用可转债融资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总结、不断去探索。本文以新钢转债为例,分析其发行前后的情况,最后得出新钢以转股失败而告终的结论。此案例包含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发行可转债过程中所遇到的通病,同时,新钢转债自身也有着值得我们去深究的地方。首先,用理论与数据说话,深度剖析了新钢选择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其次,研究可转债相关应用问题,并熟练掌握可转债本身以及它的估价方法,包括分析它的发行时机、发行过程及发行影响;最后指出新钢发行可转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其失败的原因,包括定价不合理、发行时机不当、条款设计单一化和可转债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内外部原因,并且进一步推而广之,联系到可转债融资中普遍都有的一些难题,并根据这些疑难杂症,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包括合理设计可转债发行条款,完善可转债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合理选择融资方式,提高短期融资效率等,由于新钢转债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案例的研究总结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问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后来者选择可转债融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