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H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思想界在回答中国应该如何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时代的核心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为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提供了中国本土化的多民族国家建构道路。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建构的探索集时代之大成,开启了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道路。孙中山持中西调和的文化观,兼收中西古今,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吸收中西文化传统中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凝聚的元素,从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华民族”建构理论。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经历了从“一族一国”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大中华民族”的思想转变。他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始终坚持国家的统一与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决。在建构“中华民族”的路径选择上,孙中山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显著的中国文化性格。在处理各民族的关系上,他强调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与费孝通先生的“凝聚核心”理论有极大的一致性,突出了汉族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中的重要角色;在构建国族团体上,孙中山并非如新文化运动派视新旧为截然对立之物,而是以开放的文化心态,认为中国需要恢复固有道德的精粹,强调中国传统道德对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上,孙中山坚持王道的民族主义,强调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大同理想”的新文明在复兴中华民族、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中的重要性。孙中山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开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建构的端绪,奠定了此后“中华民族”建构的基调,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孙中山对中国各民族缺乏了解以及对“民族”的诸多误解,他的“中华民族”建构思想是未竟之业,这个任务只有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实践,最终由费孝通先生睿智地概括总结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今天,“中华民族”建构仍然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我们依旧要重新回到孙中山思考“中华民族”建构的问题意识,在总结其“中华民族”建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再出发。
其他文献
高血压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盐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盐敏感性高血压指高盐摄入引起的血压显著升高,而限制盐摄入可使升高的血压下降。文献资料表明,盐敏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对肾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Hitachi 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673例住院患者血清β2-MG、尿素(Urea)和肌酸酐(Scr)同时检测。β2-MG采用胶乳增
学生的学习历程是我们当下需要关注的小学数学教学重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唯一不变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学历案,同时直面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学
“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后所提出的重要新闻观点之一,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党报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并且有着特
临床使用的胸穿包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穿刺中的广泛应用,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包内胸穿针反复经高压灭菌后针头锋利度降低,橡皮管老化、粘连。根据以上情况,我科将胸穿包内的
研究背景:中医正骨手法以“不开刀、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骨伤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这一疗法,中医正骨疗法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例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2天、7天采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