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祖谦是南宋着名学者,承家传中原文献之学,兼祧濂、洛、关、朔、蜀、新诸家,创立东莱学派,肇开後世浙学之基。其着述甚丰,所撰《吕氏家塾读诗记》爲宋代《诗》学传统派扛鼎之作。是书裒集前贤诸家之说,融会通彻,充分体现了吕氏“不名一师”的家学传统和经史并重的治学特色。元代之後,朱熹《诗》学昌盛,吕氏《诗》学渐受冷落,後人识断亦不免有所疏误。本文从《读诗记》撰述缘起、成书始末、版本情况、释《诗》体例、说《诗》之法等方面入手,并据吕氏书中徵引,辑出六家宋代《诗》学着述,略作考异案断,以期展现《读诗记》解《诗》内在理路与吕祖谦《诗》学思想,进而凸显其在宋代《诗》学史上之地位与成就。 首章述《吕氏家塾读诗记》撰述缘起。吕氏着述多爲讲学而编,《读诗记》亦源於此。《读诗记》之编撰是在南宋经学发生转变、道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时,《诗》学成爲士人普遍学术需求,从朝政变革到士人立说,多与解《诗》产生联系。书院教育的发展及士子科举需求爲其编撰的另一原因。《读诗记》之修订则与吕氏对振兴家学之寄望及其传承意识有关。 次章述《吕氏家塾读诗记》成书始末及版本。《读诗记》成书历经八年,分爲初编稿与修订稿。其初编虽速,修订过程却颇具曲折。吕氏修订《读诗记》未竟而终,故卷首至《公刘》首章爲修订稿,《公刘》次章以下则爲初编原貌。两稿在体例、引文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对比两稿可爲今人研究吕祖谦《诗》学思想之演进提供直接佐证。《读诗记》今可知见版本甚多,略可分爲宋本与明清本两大系统。两系统版本於刊刻体例略有区别,较重要者爲明清系统版本补入後人所编《姓氏表》《引书表》,且引文体例有所变动。 三章述《吕氏家塾读诗记》释《诗》体例。吕氏着书之规划,大略已见於卷一《条例》,然未尽其详。且是书修订未完,初编稿有体例未竟之处,修订稿所用体例亦有不见於《条例》者。检点书中通、变之例,可观《读诗记》体例之大略,又可以理校之法考察是书体例安置。明人所撰《姓氏表》爲研读是书重要辅助,然该表所列44家,既未尽书中所引,亦有讹误。经考共得徵引55家,据此可进一步考知吕氏於北宋诸儒《诗》学的态度。是书集解前人《诗》说,於己意则谦让退托,案语爲书中最直接表现吕氏《诗》学观的部分,可据以考察吕氏於诸家态度及编撰体例排布问题。 四章述吕祖谦《诗》学方法论。吕祖谦《诗》学既承汉学,复根柢於宋代经学变革之中。其释《诗》既保留汉唐解经的传统,又尝试将文本诠释与史实相发明。吕祖谦解《诗》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化风俗”与“温柔敦厚”两点,立足《诗序》,以融会诸说爲基本途径,目标则是息同异之争会归於一。吕氏《诗》学以《序》爲学《诗》门径,但并不曲附《小序》之说,体现了他重实证、求实学的治学原则。由此出发而旁采博收,归於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吕学在学术环境和家学渊源的共同影响之下,实爲外迹浑融、内有定见之学。《读诗记》解经手法与体例编纂都突出体现了吕祖谦经史互证的学术特色,其对三家《诗》传承则於後世有先行之功。 五章、六章系以《读诗记》徵引爲主,兼采各家所引,辑得宋代六家《诗》学着述并略作考异案断。宋代《诗》学着述数量虽夥,失传亦众,今人仅能由现存文献中蒐寻断管残渖。对宋代《诗》文献钩沉辑夫,不仅有助於恢复宋代文献整体面貌,还有助於通过文献深入考察宋人思想文化发展。此二章所辑六种《诗》学着述,其作者分别处於宋代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属不同学术流派。通过对此六种着述的辑夫与纵向梳理,能够更爲清晰地观照《读诗记》产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从而更加深入体会吕祖谦撰述之意及其寄托於《读诗记》中的思想。五章辑刘彝、吕大临、范祖禹三家《诗》学着述,六章辑杨时、董迪、陈鹏飞三家《诗》学着述。通过对吕祖谦取舍删削六家《诗》说,可从另一角度认识考察其《诗》学。